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春天,内蒙古的这个春天,粉晕苍苔,生机盎然。
“这次全国两会,我专门拟了借助大数据修复生态的提 案!”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 事长王召明说。
时光闪回到2014年1月28日,在内蒙古考察的中共中央总 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蒙草。在一张张图 片、一瓶瓶种子、一盆盆鲜草前,详细了解企业发展草产业、参与 干旱地区生态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他指出,实现绿色发 展关键要有平台、技术、手段,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 情地情的绿化之路。
情景,历历在目;叮咛,声声在耳。王召明和他的团队将 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当成事业,在一片片不毛之地上播撒绿 色。而今,蒙草的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导航平台应运而生,资 源库里储存了2800多个物种的种子。
“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内蒙古各族群众生存 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要努力把 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区 上下牢记嘱托,勠力同心,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 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 幅下降,生态状况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崭新局面……
内蒙古,交出一份不负嘱托的生态文明靓丽答卷。
谋定而后动——一项项部署密集出台,一项项举措切中肯綮。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嘱托,把握规律,绿色变革,踏歌前行
在祖国的版图上,内蒙古状似一匹驰骋的骏马。它地跨三北、屏障京津、保护全国,生态安全极为重要。同时,这里林海、草原、沙漠、湿地、河流纵横交错,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就有这样的美丽风光。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要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建设美丽草原、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殷嘱托,为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在满洲里市调研工作时,第一站就选定了呼伦湖管理区。他站在岸边,深情地对大家说:“呼伦湖不仅仅是呼伦贝尔的湖,也是内蒙古的湖、中国的湖,更关乎国际形象。她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肾’,干了、坏了、毒了,就会祸及草原,就会被百姓骂,绝对不能贪一时便宜,贪蝇头小利,而破坏了呼伦湖的自然之美。”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断加剧,我们将何去何从?面对这道时代考题,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给出答案——建设绿色内蒙古。绿色,是这片草原的美丽容颜、精神内核;绿色,是这片土地的本来底蕴、宝贵价值。
掷地有声的话语,毫不犹豫的取舍,体现了自治区主要领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和使命担当。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项项部署密集出台,一项项举措切中肯綮。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嘱托,把握规律,绿色变革,踏歌前行——
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出台《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搭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路线。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建立河长制,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稳步开展,生态保护建设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财政资金,四两千斤。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持续推进自治区重点区域绿化工程。近五年累计投入生态保护建设资金830多亿元,相当于过去30年的投入总和。
雷霆出击,绝不手软。执行越来越严的生态保护执法监管,开展毁林开垦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毁草开垦专项整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579个水功能区和278个入河排污口实行全覆盖监测。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对124名干部进行严肃问责。
……
从保护到修复,从制度到实践,着眼长远发展,旨在标本兼治。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和部署,频次之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守住生态底线,保护好生态就是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
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最大共识。
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再不走边发展边污染的老路!
绝不能断了子孙后代的活路!
草原牧歌欢唱,山川林木葱郁,大地遍染绿色,天空湛蓝清新,河湖鱼翔浅底……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画卷,正在北疆大地徐徐铺展。
行稳以致远——调准时间表,对照路线图,以最有效的举措,用最稳健的行动,走好这条绿色发展之路。如椽巨笔,描摹生态文明靓丽底色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
2017年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在鄂尔多斯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他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我们要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坚定信心,面向未来,制定广泛合作、目标明确的公约新战略框架,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让荒漠造福人类。
这一刻,全世界都在倾听。
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和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的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此次大会被广泛关注的“库布其模式”,是中国环境治理的成功案例,更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主动承担生态责任、举国上下齐心探索的态度与行动,为世界荒漠化治理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
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三分之一已经披上了绿装,每年降雨量约310毫米,沙尘天气减少95%……作为目前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这组数字被世人称奇。
库布其沙漠,又名死亡之海。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认爹和妈。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漠:牧民失去了草场,农民失去了家园,孩子上不了学,老人一辈子走不出沙海。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仿佛与世隔绝……
在这里,治沙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长跑比赛,一方是人类主导的绿化,一方是自然主导的沙化,谁先提速,谁就拥有赢得比赛的希望。
杭锦旗举全旗之力,与沙漠展开了一场黄与绿的博弈。从以个人为主体的治沙阶段到以政府为主体的治沙阶段,再到以企业为主体的沙产业阶段,“反弹琵琶,逆向拉动”,库布其沙漠的绿化速度越来越快。
不毛之地长出了绿洲,松鼠、野兔等小动物回来了,雨水自然随之而来。散居在大漠深处的人们迁移到城镇集中居住,搞起了种植、旅游,生活也富裕了。
“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在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如此盛赞。
每到春夏,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山麓的鱼鳞坑一坡连着一坡,目之所及,绿色绵延。这个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地区,实现了由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历史性巨变。
以路治沙,让科尔沁沙地治理每年以7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牧区的生态环境,还让农牧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公里、宽3至5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间隔长350公里、宽3至10公里的绿色防风固沙林带。(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