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跨阴山南北的乌兰察布市,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里也是出了名的“穷地方”。经历了多年的扶贫,截至2017年底,这里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万人。因此,乌兰察布市自然就成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今年,乌兰察布市计划减贫4.7万人,一场硬仗在急促的战鼓声中打响……
阴山北麓,全国人大代表、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格日勒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朝勒孟,从北京归来办的首件大事,便是制定嘎查的脱贫攻坚方案,将最后8个贫困户纳入肉羊养殖产业,采取“贫困户+合作社+公司”的形式,“让他们都挣上钱”。
阴山南麓,正忙着春耕备耕的丰镇市元山子乡沙沟沿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孝堂“最看好”的獭兔养殖业,去年已为贫困户每家分红2000元。此刻,他正着手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准备将更多的贫困户纳入其中,使其成为脱贫攻坚的真正“利器”。
阳春三月,暖风轻柔地跨越阴山南北,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小草勇敢地冒出了嫩芽。就像与这生机勃发的季节有过约定,乌兰察布市两位村(嘎查)干部都将开春以来的头等大事锁定为脱贫攻坚。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
思维之变:
“授之以渔”方能彻底告别贫困
“下一步要深入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对我们嘎查来说,就是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草原旅游业、调整养畜模式、优化生产方式,让大家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3月27日下午3点整,格日勒图雅嘎查党支部的小会议室内座无虚席,刚从全国两会归来不久的嘎查党支部书记朝勒孟,正在向党员和牧民群众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分享他的两会经历,并和大家一起憧憬和规划草原的未来。
台上讲得仔细,台下听得认真。一位身着崭新蓝色蒙古袍的小伙儿不时抛出几个问题,格外引人注目。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很有精气神儿的小伙儿几年前竟然是个贫困户。他叫布日格德,今年35岁,几年前借外债养羊准备大干一场时,却遇上养羊成本升高、羊价大跌的市场行情。他不仅欠了40多万元外债无力偿还,家中生活更是一落千丈,成了贫困户。“那时候,上有老,下有小,日子真是难。后来,政府给我家盖了新房,建了带储草棚的棚圈,还打了深井,日子逐渐缓了过来。”布日格德说。
“你们瞧,那就是我开的旅游点。”顺着布日格德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公路边有一栋红顶白墙的房子,旁边坐落着蒙古包群。“日子好点儿以后,包扶单位、苏木的领导,还有嘎查的朝书记都鼓励我再做点儿啥。他们总说,不能赔了就啥也不干了吧?”在大家的鼓励下,布日格德渐渐有了信心,在2016年办起了牧家乐,一年纯挣了10多万元,当年就脱了贫。如今,他一心一意经营旅游点,还购进了20匹马,组建了供游人骑乘的马队。
“格日勒图雅”汉语是光明的意思,距四子王旗旗政府所在地35公里,以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四子王旗旅游专线贯穿全嘎查。朝勒孟书记介绍,这几年通过至上而下的多项扶贫措施,帮助贫困户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畜牧业,鼓励离公路近的牧户开办牧家乐。去年,格日勒图雅嘎查有9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增强了我们脱贫攻坚的决心。过去扶贫,大多以帮扶为主,等于是给贫困户‘输血’,现在不能只靠这些政策,还得搞产业,让他们能挣上钱,实现自我‘造血’。”朝勒孟说。
正是基于“从输血到造血”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朝勒孟准备将现有的8户贫困户组织起来,让他们用草场和牲畜入股嘎查里科技含量较高的养羊合作社,通过分红、打工等方式提高收入。据了解,这些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缺乏发展旅游业的条件,通过这个方式,能让他们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产业。
兜底之策:“强力之手”
坚决遏住贫困势头
今年,乌兰察布市下决心聚焦薄弱环节,精准施策,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这其中,完善大病兜底保障机制,解决好因病致贫问题,就是主攻目标之一。
去年,家住四子王旗东八号乡万兴厚村的贫困户牛鲜桃,因患多发性肌炎、股骨头坏死住院治疗,一共花费了5万多元。在四子王旗推出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民政大病慈善医疗救助+健康扶贫基金”的精准扶贫模式保障下,她个人只支付了3400多元。
“健康扶贫基金”是最终的兜底保障,由政府投入500万元设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经过保险、救助等补偿后,一年自付医疗费用仍在5000元以上的,“健康扶贫基金”将发挥威力——将超过5000元以上的部分给予全额补偿救助。此举有如一双“强力之手”,切实遏制住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态势。
今年,乌兰察布市还将进一步提升健康扶贫水平,将全市贫困人口大病住院和慢性病报销比例从90%提高到95%以上,同时取消了贫困人口医药费报销救助起付线。
兜底保障,让贫困户在异地搬迁、教育扶贫、社会保障等方面也都得到了实惠:2017年,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4万人;开工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253个,可安置贫困人口1.4万人;将2.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做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走进格日勒图雅嘎查牧民宝德琪琪格的家,一套新建的两居室砖瓦房映入眼帘。去年脱贫的宝德琪琪格50多岁,丈夫几年前去世后,她卖掉牲畜、出门打工挣钱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以前我住的是危房,政府进行危房改造给盖了新房、棚圈,还拉了电、打了深水井、配套了小草圐圙,帮助我渡过了难关。”如今,两个孩子先后大学毕业,她靠政府配套的基础设施养羊,年收入1万多元。
乌兰察布市扶贫办提供的资料表明,危房改造是制约乌兰察布市2019年整体脱贫的一大短板。这意味着,2018年是关键之年,乌兰察布市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计划完成危房改造4.8万户,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全面“清零”。
今年的“清零”任务能完成吗?查干补力格苏木党委书记赵文忠介绍说,全苏木现有精准扶持的贫困户85户173人,还有 36户没有解决安全住房问题,年底要全部解决。
“我们准备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一是就地改造。二是针对老弱病残,在征求本人意见后搬迁到镇里幸福院居住。三是对于想要投亲靠友的,我们准备给一些经济补偿。分类施策,让所有人都实现安居。”赵文忠说。
攻坚之宝:“产业扶贫”
能让幸福扎下深根
“我们村的特色,就是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一手抓集体经济,一手抓脱贫攻坚,进行菜单式扶贫,政府‘配菜’、干部‘上菜’、群众‘点菜’!” 丰镇市元山子乡沙沟沿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孝堂说。杨书记所说的“菜”就是产业,这两年,沙沟沿村的贫困户尝到了产业扶贫“大菜”的香甜。
第一道菜,乡村旅游产业。五棵杨民俗体验园得名于入口处的5棵大杨树,枝头缀满小红灯笼,散发着独特的乡土气息。
走进体验园,左手一排是依次挂着供销社、豆腐坊、磨坊等牌子的乡村文化体验作坊,右手则是可提供餐饮、住宿的农家院,园外的采摘园也已规划完毕。“党支部商量好了,体验园全部建成后,就把8个体验作坊、10户农家院全部承包给贫困户经营,每户交1000元承包费,经营收入归己。”杨孝堂说。
第二道菜,獭兔养殖业。从去年起,沙沟沿村开始养殖订单獭兔,现有獭兔400只,其中贫困户有125只,其余均为集体所有。
贫困户的獭兔由村集体代为集中饲养,每年有2000元稳定分红,4年合同期满后,兔舍、基础獭兔都归贫困户所有。“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獭兔养殖风险大,如有损失就由集体经济进行弥补,为贫困户规避了风险。二是基础设施集中管理,有效防止了扶贫资产流失,还能帮贫困户积累养殖技术和经验。”杨孝堂说,去年起步的獭兔养殖业,今年预计收入将突破11万元。
第三道菜是扶持有能力的贫困户发展黄牛散养,第四道菜是扶持贫困户依托当地企业进行生猪托养。沙沟沿村的目标就是落实乡党委的要求,做到“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措施”。
再过一个月,政府帮扶购买的“扶贫牛”就要生小牛犊了,这让68岁且常年患病的邸明旺特别高兴。从他家的《乌兰察布市精准扶贫贫困户手册》可以看到,去年,除了政府给发放的化肥、地膜等农业种植补贴外,他家还托养生猪一头、獭兔5只,各种扶贫产业和补贴加起来,全年人均纯收入达4551.5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沙沟沿村现有394户、80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截至2017年底,已有53户实现了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工作是丰镇市的头等大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而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丰镇市副市长张军介绍。
2017年,乌兰察布市有163家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帮扶贫困人口4.2万人。2018年,乌兰察布市计划设立10亿元的扶贫产业发展基金,下决心让没有集体经济的嘎查村“清零”。有了产业就能保障贫困户不再返贫,脱贫就有了可持续性,也让幸福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