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井贵鱼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到黄瓜大棚里走一走,看着一根根渐渐长大、颜色翠绿的黄瓜挂在藤上,有说不出的高兴。“今年种了两棚黄瓜,基本上不施化肥,主要用羊粪等有机肥料,虽然产量减少,但黄瓜品质好,口感好。”他说。
井贵鱼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农民。去年,经商多年的他在老家隆兴昌镇锄禾农业生态园区承包了3个大棚,种起绿色蔬菜。
走进井贵鱼的黄瓜大棚,潮湿和泥土气息扑鼻而来,成垄的瓜秧上结着翠绿、鲜嫩的黄瓜,三五个工人正忙着修剪瓜秧。井贵鱼随手拧下两根黄瓜,在水桶里面涮洗一下,塞给记者说:“我这里的黄瓜都没有农药,安全放心,你们尝一尝。”记者拿起黄瓜咬了一大口,立即感到脆嫩爽口,清香甘甜,一下让记者想起童年时黄瓜的味道。
当记者说出感受时,井贵鱼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黄瓜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味道香甜,嚼在嘴里,脆爽,水分大。”
在井贵鱼的记忆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农民为了追求产量,通过大量施用化肥提高产量。就拿黄瓜来说,每亩地施50公斤化肥,也不轮作,导致土地板结,滋生多种病害。井贵鱼感慨地说:“种出来的黄瓜一年不如一年,都没有了黄瓜的味道。”
井贵鱼介绍说,他种植在大棚里的黄瓜、西红柿、葡萄都有严格的种植标准,严控化肥使用,不喷化学农药,通过农作物生长周期早做预防减少病虫害,使农产品达到绿色标准。他说:“比起市场上的黄瓜,棚里的黄瓜上市要晚一些,但口感好,价格最高时卖到1公斤10元,有时还供不应求。”
巴彦淖尔市位于黄河“几”字弯一带的河套平原,素有“塞外粮仓”美誉,是内蒙古农产品主产区。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巴彦淖尔市提出打造河套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农民的种植观念也由追求产量转变为追求质量。
几天前,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丰奋斗村农民李永强与当地农牧业企业签订有机小麦种植订单。
“种有机小麦,不能用一点儿化肥和除草剂,只能用一些羊粪等农家肥,锄草全靠人工,种地费事多了。”李永强笑着说,不过,1公斤小麦能卖到7元,而普通小麦只能卖两三元钱,每亩纯收入超过2000元,“辛苦点也是值得的”。
当地农业主管部门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鼓励秸秆还田等措施,提高农产品品质。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全市计划推广控肥增效技术260万亩,增施有机肥370万亩,改善土地质量,带动农民增收。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