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鑫
“信用”这两个字人们并不陌生,如今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所谓无“信用”万事难,其中包括政府招商、企业融资、个人贷款……
当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覆盖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信用变成了现代人们的刚需,而信用值也由此变得真正有价值。内蒙古公共信用服务中心理事长张文清认为,信用经济就是现代经济的高级形态,现代信用消费到来得猝不及防,信用市场前景广阔,信用成为了一种生产力。 “信用消费”是诚信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增长的有效手段。在非资源时代来临之际,无论何种社会背景之下,信用消费和信用社会的构建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却是必须的,而且是迫切的。“信用”需要商家与顾客共同遵守。商家要诚信经营,完善运营模式;顾客要诚信消费,合理维权,这就是“诚信”的良好体现。
如今,随着非资源时代的来临,软性价值在逐步凸显。信用,作为企业与个人生存的基本法则,也是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其安身立命之本。一个没有信用的企业无法壮大发展,一个没有信用的个人会被周围的所有人唾弃和抛弃。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的未来都与信用息息相关。
作为一种无形的个人资产,信用在成为每个人数字标签的同时,信用数字值帮助企业与用户打破“黑箱”交易,大大提升了整体的社会消费效率——扫扫二维码单车便能骑走、“刷脸”即可租借手机电脑、在无人便利店轻松购物……随着共享经济的繁荣,基于个人信用的新型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当下互联时代的新生活。从银行信贷到电商平台,从移动支付到共享经济,随处可见信用消费的影子。
内蒙古地大物博,资源禀赋要素齐备,发展空间广阔,在企业利用资源大展身手的时候,另外一种“生产力”的信用经济也成为增强企业的软实力。内蒙古的信用专家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有清晰的市场战略主线,围绕“大消费”的趋势做整体布局,严控信用风险的同时,帮助政府构建良好的数据信用环境。张文清表示,面对这一系列的内容,信用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就在于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全面深入,后续的操作与执行才推的开,信用系统才能用得上,管理过程中才管用。拿出这样的解决方案,不是去嫁接一个论证就能实现的;不是谁做信用体系,谁设计就可以。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失败的案例,例如:制度有了,没有执行;系统有了,没有应用;数据有了,没有评价论证;信息有了,不知道怎样使用;系统有了,社会不了解,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怎么做呢,内蒙古公共信用服务中心靠的是十三年的深度实践和研究,信用中心已经将这些基础工作标准化,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信用一线调研各方诉求,并针对信用解决的问题导向,酝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出具一方案、两报告,这样的顶层规划和解决方案,才能够接地气,并解决行业、地区社会信用顽疾。制度可行,操作顺手,应用普遍,系统完备,解决实际。在这个领域,我们不断的学习挖掘、萃取,变成信用的一个制度,一个小软件,一个补丁……最终是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极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但在市场条件下,这种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自律精神被一部分人抛弃。在过分追逐利益中给社会秩序带来巨大的困扰,人们对诚信的呼唤,从来没有比这个时代更为强烈。但是,如何把道德约束转变为生产力促进,这是命题,也是破局。
张文清认为,信用体系运转的核心就是通过记录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司法部门等社会主体的信用状况,揭示社会主体的信用是好是坏,警示社会主体所存在的信用风险,并且以此整合全社会力量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它能够充分调动市场自身的力量净化环境,降低发展成本,降低发展风险,弘扬诚信文化。
张文清认为,信用是一种生产力,完善的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可以减少风险成本,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而对于个人来说,信用不仅能当钱花,而且信用会越来越值钱。优良的信用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便捷。因此, 推动信用体系建设,不仅要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更要让市民在城市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如今,内蒙古公共信用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工作部署已经清晰明确,信用内蒙古离我们越来越近。
未来,每个公民都将有一个信用账号,每个企业组织都有社会代码,这两个代码类似于我们的身份证号码,或者是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通过这两个号码,人们可以查到个人或者法人的诚信信用状况,例如个人或者法人是否有银行的欠款,是否存在拖税、逃税情况,是否有民事或者刑事的纠纷,有没有其他的违章、违规行为,诸如此类的信息都会归纳到社会信用卡里面去,方便查询。以往人们所熟悉的银行征信信用体系,将会纳入到新的社会信用体系里来,这意味着包括银行在内的信用信息,也都会被归纳到每一个组织和个人的信用代码下面,记录着更广泛的、涵盖内容更多、更全面的行为。在永恒变化的时代下,诚信在变化中会不断丰富,这是永恒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