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关注 养好小鸭子  摘掉穷帽子 乡村“账本”里的小康“密码” 苏尼特羊需要精准 从牧场走向市场 官井村里“观新景”

第3版:关注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 07 月 03 日 星期二   03

官井村里“观新景”

作者:

这里曾风沙肆虐,寸草不生;这里曾因干旱缺水,许多土地无法耕种撂荒;这里的村民曾饱受风沙之苦,迁往他处谋生……而如今,这里却成了绿色输出地,村民们靠曾经与黄沙争夺生存空间而种植的沙柳致了富。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是一个地处库布齐沙漠南缘的小村庄。小村四周一片片绿色的沙柳、柠条林与远处库布其黄沙,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这道绿色屏障,严严实实地“锁住”了库布齐

沙漠。

“我们村总面积33万亩,林地总面积19.2万亩,其中沙柳12.3万亩。这几年随着周边地区的沙漠绿化不断推进,我们村的沙柳苗年年俏销,成为一项来钱快的产业。远的卖到阿拉善盟,在腾格里沙漠栽种。今年春季,我们全村卖了100多万元的沙柳条。”官井村支部书记周玉小介绍说。

沙柳耐旱、耐贫瘠、固沙效果好,3年一平茬,平茬后会越长越旺,不平茬反倒会枯死。“过去平茬下来的沙柳都做了烧柴,如今作种苗,村民人均收入过万元。沙柳是我们村的‘摇钱树’,可以说我们村靠‘砍树’致了富。”周玉小笑着说。

二十年前,这绿色,这收入,官井村的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由于地处库布其沙漠边缘,以前一刮风,天地昏黄一片,家家户户连院墙都没有,只为减少流沙堆积。可没有了院墙,流沙就直接封门。沙进人退,全村走的不到一百户人家。留下没走的村民中,有一名叫高林树的村民。“他是我们村的种树第一人,刚一包产到户,他就把家安在沙窝子里种草种树。现在都快八十岁了,老人还是不停地种沙柳。”周玉小介绍说。30年前,高林树先是种草为主,在沙漠里扬上了蒿籽,再赶着牛车到25公里远的湿地掏上芦根,拉回来切成节子用犁掩进沙里。果然,当年收效,蒿籽活了,芦草活了,原来的漫漫黄沙上出现了一片片绿草。一年后,他又在离村庄4.5里远的沙圪梁上栽沙柳500亩、杨树120亩。一连9年,高林树带领全家人奋战在沙里,每年植树造林500多亩,树木成活后,再逐步往沙漠深处推进。现在,他造林近5000亩,不仅起到了防沙治沙的作用,也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沙柳平茬后,除了自己用苗外,每年还可以向外出售沙柳苗条,最多时一年沙柳收入达18万元。

在他的带动下,官井全村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开始种沙柳植树造林。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与推进,官井村村民植树造林积极性更加高涨。2013年,官井村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林业合作社——“绿森源林业专业合作社”,把全村65户造林大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对外联络市场,拓展沙柳苗销路;对内组织货源,管控树苗质量和种植。并将8户贫困户与合作社捆绑,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凝聚力,带领全村人快速致富奔小康。

每到植树售苗季节,官井村村民都忙着收割、切段、打捆、运送、装车,用工量非常大。这段时间也就成了村民们“大赚一笔”的好日子。韩三小、王二娥夫妻是该村有名的种苗打理好手,“今年春季,我们夫妻俩干了40天,挣了48000元。”韩三小满怀喜悦地说。

“现在村子环境好了,地好种了。今年帮扶单位和干部帮扶我家打了一眼机井,把撂荒了十几年的70亩地都种上了玉米。环境好、政策好,我这个贫困户来年就能脱贫。”贫困户霍玉喜充满信心。

生态的恢复,改变了官井村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也吸引了种养殖企业纷至沓来。“这里周边绿化得非常好,气候清凉干爽,没噪音、通风好。而且,还能提供大量的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料,非常适合养殖奶牛。所以,我们在这里已投入近2亿元,搞奶牛养殖。目前,已达到5000头规模,明年年底将达到10000头。”达拉特旗赛优牧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场场长助理杨月介绍说。

“1万头奶牛,一年需要饲草料就有四五万吨,我们村种的青贮玉米等就不愁销售了。”周玉小接着说道。截至目前,该村已经引进种养殖企业5家。

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但富了村民,招来了企业,还聚回了发展人气。“去年以来,就有20多户外出的村民回村发展。回来早的户子现在可有发展好的了。”周玉小满是自豪地介绍:“我们村的裴飞,以前由于环境不好,日子过不下去。2009年,领着家人外出打工谋生。后来知道村子环境变好了,2013年,全家都搬了回来,种树,搞养殖。短短几年,现在种了5000多亩林地,养了500多羊,年收入20多万元。”

昔日黄沙变绿地,昔日愁容变笑脸。绿色生态效应,让官井村旧貌换“新景”。 据新华网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