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特别关注 扶心扶绿扶产业   精准发力摘帽脱贫

第4版:特别关注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 07 月 24 日 星期二   04

打赢脱贫攻坚战——奋斗在一线

扶心扶绿扶产业 精准发力摘帽脱贫

——武川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纪实

作者:

本报记者 欣然  通讯员 谢曲平 辛永生

提示:走进武川县可镇福如东上鱼得水村张美云家,她的老伴崔茂出去放羊了,她正在和面准备晚饭。一盘顺山过火炕透出农家特有的气息。隔断一边,厨房灶台上放着盘碗和舀水瓢。里屋的地上有两盆花,开得正艳。

71岁的张美云身体不是很好,心脏有些问题,说话轻言慢语的。在驻村干部的介绍中,她举起沾着湿面的手让我们看,指关节还有些变形。张美云家是2014年识别的贫困户,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且纯收入高于4000元后,于2016年脱贫。脱贫不脱政策,精准扶贫工作中,因户制宜,一方面帮助他们增加水浇地,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县财政负责缴纳商业保险,看病可以报销一部分,而且老两口已经被纳入社保。在大家一致的关心询问中,张美云说:“好好的,谁想当贫困户?我宁可激激活活做营生挣钱过好日子,也不想因为生病当贫困户。”在张美云家,《精准扶贫家庭收入情况检测表》和《可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度人均纯收入测算登记表》让人对她家的情况一目了然。我们离开出院门时,几只羊涌进来。崔茂老人回来了。老人以前是医生,一脸喜颜悦色。聊天中,老人说了这么一句话:“都说养儿防老,赶上这样的好社会,干部们又这么贴心,有儿女没儿女都一样。”

汗水洒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户家。

是一场要下决心打赢的脱贫攻坚硬仗带给了张美云现在的生活。

“精准脱贫、精准扶贫”,一声吹响的以脱贫增收、亲民惠民为目标的攻坚号角,一个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的庄严使命,让崔茂、张美云们从“建档立卡”被精准聚焦,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进而享受到“老有所养,安居乐活”实实在在的持续扶贫政策、扶贫措施、脱贫保障。这些政策、保障就像老人家里的那盘过火炕,温暖而踏实。

事实上,在武川县可镇福如东村,因为昆都仑河和抢盘河合抱福如东于两侧,地下水资源丰富,在全村21357亩田地中,水浇地占到95.5%,这对于武川县全境缺水的情况而言,可谓得天独厚。在贫困户正常脱贫之余,发展乡村旅游和绿色原生态种植,已经成为新时代福如东村委会的新实践、新作为。

有产业、有人气,日暮时分,牛羊归圈,饭菜飘香,这就是乡村振兴的景致。

 

 

心在一起,幸福就能奋斗出来

 

“您年龄这么大,腿又不方便,怎么还下地做营生呢?”“别人这么帮我,我自己也圪挪得往前刨闹了哇!”

这是我们冒着午后的酷热在地头见到杨兰栓的对话。

大青山乡庙底村77岁的杨兰栓看见井尔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志保就踏实,刘志宝看见贫困户地里齐刷刷的紫皮蒜苗就欣慰。

大青山乡井尔沟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副队长刘志保本来带着我们直奔杨兰栓的家,但家里没人。刘志宝边打电话便和我们说:“我有村子里一半人的电话。”确定杨兰栓在地里,去田里找他的路上,一位叫张满才的老人也一路随着我们来到杨兰栓的地边。

见到杨兰栓时,他正蹒跚在自家的蒜地里,说蹒跚,不仅因为他已经年近耄耋,更是因为他的双腿的痼疾。两个膝盖绑缠着厚厚的塑料布。紫皮蒜种植需要锄5次草,因为前两次雇人不太放心,这次老人亲自动手侍弄。刘志宝介绍,2014年,杨兰栓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进入低保户,2017年被动态调整识别为贫困户的杨兰栓,是因房没有达标,而成为贫困户,现在20米的危房正在改造。见我们疑惑老人年龄大、身体有点不利索,为什么还要种植大蒜,刘志宝说,2014年大蒜产业作为扶贫项目后,村委会征求了老人的想法,老人很有心劲。村委会综合考虑后,多次和老人沟通,商量了专门的帮扶措施,在大蒜种子、浇水安排上,为老人跑前跑后。杨兰栓今年种了七八分的大蒜,能收入5000多元。他指了指身边的张满才说:“他比我还大2岁,快80呀,看人家多硬实。”大家接着他的话:“所以您也要像人家一样,健健康康活着。”张满才老人在2016年已经脱贫,他种了1.5亩大蒜,1亩葱,如果灌溉和销路没有问题,老人依托产业脱贫就能持续。

这一次地头相见,刘志宝再一次把健康扶贫政策告诉杨兰栓,腿疼了,可以去县医院看,零挂号费、零住院押金。杨兰栓开始还问:“上一次就听说过啦,真的哇?”后来看到众人恳切的回答,又看看自己的腿,咧开嘴笑了:“我就知道政府和帮扶干部们想着我。”

扶贫,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就是要坚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盯办。井尔沟缺乏水源和配套灌溉设施,大大限制了大蒜种植面积和产量。2017年刘志保联系呼市经信委下拨资金7万元,进行设施农业建设,今年继续为扶贫项目再投资6万元。在驻村之前,刘志保担任武川县经贸局书记一职。大青山乡是他曾经工作、生活了25年的革命老区,因为熟悉、热爱这块地方,2015年他主动放弃县城的工作、生活,下到农村。2018年5月8日,在上级领导调研井尔沟时,刘志保汇报了当地情况,并针对阿路板村水地面积小的实际申请到了该自然村修建蓄水池和新安装节水灌溉设施,工程完工后新增水浇地150亩,所有的新增水浇地将全部用于大蒜种植。经测算每亩年产出大蒜为400辫左右(每辫大蒜30头约1.25公斤),每辫按内蒙古巧妈妈酿造有限公司保底价格20元计算,亩均毛收入为8000元,每亩纯收入可达6000多元。刘志宝盘算,按这个计算,村里像杨兰栓这样的低保户,稳定脱贫不成问题。

武川县重点贫困村有53个(自治区级贫困村33个,市级贫困村20个)。2014年全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64户13050人,经过三年努力减贫5454户11738人,2017年初还有610户1312人,武川县贫困发生率也从2014年的8.9%下降到了2017年的2.15%。2017年底动态调整后,全县系统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为6712户13775人,其中:2017年底新识别贫困户1262户2440人、返贫235户471人、年初脱贫目标剩余贫困户120户226人,合计共有未脱贫人口为1617户3137人;2014-2017年标注稳定脱贫2233户4878人。

“守住民生底线,最紧要最迫切的是要集中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武川慰问、调研时指出,武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做好脱贫攻坚、加快老区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历史使命。县委县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好。

对于这场脱贫攻坚战,没有旁观者。武川县成立了全县精准脱贫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政府县长任组长,为在2018年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成立了脱贫“百日攻坚”办公室,由县精准脱贫领导小组直接领导,成员由相关部门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各乡镇全部设立了“由3人以上组成的精准脱贫工作办公室”。1名自治区级领导、9名市级领导、36名县级领导联系乡镇;69个市级包扶单位帮扶全县79个贫困村;93名“第一书记”到村帮扶履职履责、牵线搭桥、引资引智、参与建设。全县成立驻村工作队91支,确定队长91名(其中市级71人、县级20人),共委派队员284名,实现了驻村工作全覆盖;市级确定“一对一”包扶干部1777名,县级确定下派“一对一”包扶干部1924名,对4493户892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包扶。按照《武川县脱贫“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市、县两级帮扶干部、驻村干部尽锐出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职责、使命当头,民生、民情在心,县文体广电局驻可镇福如东工作队队员李永宏把文化旅游的思路带到村里,结合福如东的实际,他着手茶丝驼道旅游项目打造计划、蒙元文化项目建设工作,他还和村里的一些低保户成了忘年交;县教育局驻哈乐镇根根渠行政村工作队队员李路,在当地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文艺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完善当地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县水务局驻哈拉合少乡后营子行政村工作队,解决干旱山区灌溉基础设施,为当地农户致富增收创造条件;县档案局从局长赵雪莲到包扶干部,对包扶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包扶成了朋友。

不一而足。

正如呼和浩特市城发公司金桥热网分公司派振兴元驻村工作队吴星成在微信里和记者说到的:“在其位,谋其政。如果真正能为这里的老百姓办了实事、做了好事、解了难事,能帮他们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路,我们的坚守也算是有了回报,无愧于心。”

2018年6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云光中再一次赴武川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武川是呼和浩特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这已是他第13次到武川县调研,深入9个乡镇,到过28个村。这是一份对老区的责任,更是一份惦念。这一次,他把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暨全市扶贫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开到了武川。在武川县二份子乡南书计行政村小南沟自然村,云光中看望了贫困群众,实地调研了二份子乡十万亩柠条草业种植项目,对武川县在破解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自治区到呼和浩特市的领导和各部门,大家的每一次行程始终和武川完成“人脱贫、县摘帽”的奋斗脉搏跳动在一起。

在这场没有退路、只能打好打赢的硬仗中,从上到下,心始终跳在一起,劲始终拧在一起。

“你好,我是大沙岱村驻村干部,有好品质的旱地费瑞特,送货上门,需要吗?”带着村民的嘱托,宣传部驻耗赖山乡大沙岱村干部曹慧利用休息日一天跑了47家饭馆酒店。

大沙岱村是区级贫困村,村子没有自己的集体经济组织。驻村工作队协助村委会成功注册了合作社,并命名为“武川县裕农祥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没有资金作用无法发挥。驻村工作队干部常常在深夜思考合作社的出路。有一天晚上曹慧想起了曾采访过的某企业负责人,希望得到帮助。经过多次沟通联系,企业为合作社设计制作土豆箱8000个。从去年底到现在,大沙岱前后以较高的价格销售村民箱装土豆约15吨,袋装土豆约10吨,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通过“合作社+农户+市场”,使每公斤土豆售价在1.4元-4.4元不等,极大保障了种植户的利益。在大沙岱村,新派第一书记那木尔告诉记者,他是3月28日来的,29日就投入工作。通过入户了解情况,他最大的感悟是要让农户接受新事物,要在感情上帮助他们。带着激情和感情,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道路运输管理局来到大沙岱驻村的那木尔和他的伙伴们,把一份开发村里鱼塘发展生态旅游和筹划建一个粉条厂的报告交了上去。采访中,曹慧告诉记者,去年刚驻村时,一村民对他毫不客气地说“你们这些干部就闹虚的了,一点儿实事不办。”年底,还是这户村民说:“这些年轻人不错,给村民办了不少实事。”

甚至在曹慧的驻村扶贫工作记忆里,有这样的暖色:幸福院的赵补套老人找到他说隔壁89岁的贾花女老人想买一枚银戒指戴,他得知后即抽时间到县城正规金店精心选购了一枚戒指,交给赵补套。

这样的暖色,在全县各级包扶派驻的5000多名干部中该有多少?

 

一头蒜、一颗土豆、一粒莜麦、一朵蘑菇、一叶山茶……是脱贫的产业资源,更是未来

 

因为武川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扶贫攻坚工作更是硬仗中的硬仗。呼和浩特市常委、县委书记云海在脱贫攻坚工作整改会上特别指出:“要在帮扶举措上更加精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坚持以户为单元,紧扣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措施、帮扶举措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确保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特别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全面推进‘四条产业发展链’,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的目标。不仅要解决农民当下的生活,让这些产业成为精准脱贫的产业,成为防止农民返贫的兜底性产业,也要考虑为农村打开一个通往现代文明的窗口,还要谋划为农民未来发展积蓄坚实后劲。这就需要考虑每一个村的未来发展,把产业主导的理念树立起来,为振兴乡村战略夯实根基。”

大青山乡井尔沟村位于武川境内的抢盘河下游,平均海拔1400多米,属于典型的小盆地气候,种植紫皮大蒜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已经有50多年的种植历史。井尔沟紫皮蒜品质独特,耐储存,辛辣度高,含大蒜素干物质多。别的蒜用醋泡6个月就有异味,但井尔沟紫皮蒜泡10个月也没有异味。村支部书记刘志宝告诉我们,井尔沟紫皮蒜种植基本上都是羊粪施肥,这也是井尔沟紫皮蒜产业化形成和逐渐扩大规模的基础保证之一。

2014年,井尔沟开始申报“大蒜种植”扶贫项目,并与内蒙古巧妈妈食品公司签订收购合同。巧妈妈的收购,解决了农户“敢种”的问题。也助推了大蒜产业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虽然其他地方的大蒜有时低至3.6元/公斤,井尔沟大蒜是一公斤达二十几元,但巧妈妈还是二话不说签了合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家的担当在整个精准扶贫工程的实施中,彰显并光大。

井尔沟从2014年种植大蒜13.5亩发展到2017年种植73亩,纯收入29万多元。2018年5月5日村委会又与内蒙古巧妈妈食品酿造公司签订3年保底收购贫困户大蒜和扶贫项目资金链接贫困户返红利合同,每年返红利7.5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大病和特别人群补贴。刘志保说“我们利用“三到村、三到户”扶贫资金每年为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资助1000元用来发展大蒜种植,激活他们内生动力积极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今年,在井尔沟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刘志保的推动下,该地大蒜种植面积共计122.1亩,同比增长67.3%。其中9户贫困户种植4.5亩。正常脱贫户30户种植24.1亩。现在,以回村创业大蒜种植专业户王瑞瑞为牵头人,“井尔沟大蒜”商标已经审批通过。井尔沟为王瑞瑞注资40万元,帮助发展种植和电商平台建设。一路而来,途中就有“井尔沟紫皮大蒜种植基地”标识的牌子,提醒我们目的地就在前面。

耗赖山乡振兴元村呼和浩特蒙禾源菌业公司39号蘑菇大棚里,李栓林正忙着摘蘑菇。今年59岁的她是耗赖山振兴元五福号自然村的,她和丈夫王全明都在蒙禾源务工。丈夫是合同制,她是季节性务工,两人的收入都有保证。武川县宣传部派驻振兴元干部周作升介绍:“耗赖山乡在蒙禾源菌业公司务工的农户主要集中在圪顶盖、耗赖山、振兴元和大豆铺几个村委会,这几个村因为土地流转面积、‘三到村、三到户’效益入股分红项目、就近打工还能捎带照顾自家庭院经济等因素,务工综合效益也比较明显。振兴元村委会在蒙禾源食用菌务工人员现在有42人,其中有1对父子,6对夫妻,4户稳定脱贫户,包括1户低保户,1户五保户,另外是33户普通农户。” 问到收入,周作升说:“以4月份为例,人均收入2727元。”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