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署经济学家奥利维拉对库布其模式成果做了解读,他说:“29年, 1.86万平方公里的沙漠现在已经转变成了经济发展和减贫的巨大宝藏,背后的商业模式的确值得分享和探索。在库布其案例中,关键点在于:着眼于长期发展,而且不仅仅关注土地本身,更应该创造出一种合作共赢和全方位的发展模式。现在,库布其沙漠每年已经能够创收12亿元人民币。20年累计下来已经创造了5000亿元的经济效益,这是非常令人赞叹的成就。在新加坡和中国,还有在世界各地都应该进行推广,而且它具有实际的落地意义。在上世纪80年代库布其治理真正开始的时候,人均收入大概只有800元人民币,现在已经达到了1.78元万人民币。我们看到学生们可以回到学校上学,人民找到了工作,经济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成就。”
从负数资产增量到正数资产,这本身就说明了沙漠里除了海市蜃楼,还充满了许多变量——吹尽黄沙始见金。
分五个章节,涉及中国库布其的实践、升华、推广和传播、展望,系统介绍了库布其沙漠的治沙经验和模式以及沙漠经济学缘起。企业家王文彪花了无数的金钱、无数的时间,和沙斗、和风斗、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的心血结晶——中国首部沙漠经济学专著《沙漠经济学——库布其的实践》于去年面世。
理论是需要实践的,库布其沙漠治理用了30年。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是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重要源头之一,但经过30多年的科学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的三分之二已披上“绿装”,荒漠化的生态逐渐得到恢复。
沙漠的负资产
变成绿色正资产
30年前,一群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开始深入大漠狼滩,困风魔、降沙海,完成了从被迫碎片化治沙行动到系统化沙漠治理,探索出一条沙漠科学治理方法与发展经济学紧密契合的道路,逐步形成了“沙漠经济学”理念。在许多人看来,寸草不生的沙漠中也能产生经济效益,荒无人烟的瀚海中也能够实现实体价值。“沙漠的负资产可以变成绿色正资产,沙漠的负能量是可以变成正能量。”面对库布其巨大的变化,有媒体发出这样的感叹。
去年,联合国环境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第13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报告》认为,中国治理、修复库布其沙漠创造的生态财富价值5000多亿元人民币。这是全球首部由联合国官方撰写并发布的生态财富报告,也是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认定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首个案例报告。根据报告评估,库布其沙漠共计修复绿化沙漠969万亩,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价值3.49亿元,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超过1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
还有一个数字需要掌握:那就是整个库布其,沙丘在30年里整体高度下降了一半,6000平方公里荒漠变成绿洲,占到荒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曾经风沙漫天、一眼望不到边的“死亡之海”库布其,出现了一片片绿洲。
用水管的水压在沙地冲出1米深的细孔,将树苗插入孔内,使树苗与沙土层紧密结合,挖坑、栽树、浇水三步骤一次性完成,仅需10秒钟,这就是在大规模治沙过程中的法宝之一——成本比传统方法的每亩1000元降到200元,成活率则在90%以上的水冲植树法。这是成本的价值。甘草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把沙子变成土地,而治沙人通过技术创新,让甘草顺着长而不是竖着长,由此将甘草的绿化面积由0.1平方米扩大到1平方米以上,达到扩大土壤面积的目的。这是科技的价值。甘草可以入药卖钱,黄沙被改良成了黑色土壤,种出了西瓜、圣女果、蜜瓜等经济价值高的有机瓜果,这是农业价值。库布其年太阳光照时间达318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这里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因治沙而批建的太阳能发电站。发电的光伏板还有遮光挡风的作用,成了农牧民种植甘草、苜蓿、沙米的好地方。企业雇用农牧民清理光伏板,让他们又多了一份收入。这是产业链的价值。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带动精准扶贫模式。顺着这样的思路,有机农业、饲料加工和养殖业、以七星湖为代表的沙漠旅游等产业也发展起来。这是复合产业的价值。
在库布其,一点点价值的产生都会成为另一项巨大价值崛起的先兆。
库布其实现生态效益
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如今,库布其沙漠会不时迎来降雨。从1988年到2016年,库布其降雨量从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456毫米,沙尘暴从每年50次减少到每年1次。库布其沙漠的生物种类也从不足10种增加到530种。而2013年之后,企业的生态产业也已经实现了盈利。30年的防沙治沙,库布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有形的资产只是鼓了当地的钱袋子,库布其更大的收获是人心的鼓舞。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沙漠没得吃,只有被沙漠侵袭。畜牧业在库布其也是当地农牧民的重要生活来源。可是,玉米秆和葵花秆做饲料有季节性,大量的牲畜啃食又加剧了草场沙化的进程。在治沙过程中,库布其把具有防风固沙功效,但其长高后必须被平茬否则会枯死的沙漠野生植物羊柴和花棒,开发成了富含高蛋白,不用添加剂的牛羊饲料。羊柴和花棒平茬下来的枝叶做动物饲料,饲料的原料四季长生,饲料的优势可见一斑。而类似的推翻千百年来的陋习,就是人定胜沙的精神支撑。
现在,对于库布其沙漠中的农牧民来说,他们大多都有着多重身份。他们会把闲置土地转租给企业,这是股东身份;跟着民工联队队长种树,身份又变成了生态产业工人;旅游旺季来临,餐饮住宿导游,农牧民又成了旅游业主等。身份的不断转变其实是农牧民在“人进沙退”战役中收获的信心,这些多重身份在保脱贫又可致富的前路上愈走愈挺胸抬头。
为了建设百公里的穿沙公路,贫穷的当地和企业投入亿元;为了保护穿沙公路,当地政府发动13万人集体种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没人没钱的当地农民就提供玉米、小麦秸秆扎建草方格进行固沙。
30年治沙
沙服人奋进的见证
当库布其的企业吹响治沙号角,宣称“ 种树时有没有投机取巧、应付了事。企业要对树苗进行验收,即技术人员随机抽查10%的地块,如果成活率在65%以上即可付他们全款”,这种被称之为“企业花钱买活树”的“犯二”做法时,许多参与种树的百姓都在犯嘀咕:““心想着肯定是死一片”,可是他们的车进去了一看,没想到一片绿。当年就有农牧民挣了12万元。而库布其的农牧民也就又产生了另外一个称呼——民工联队。在库布其,单只是民工联队队长就有至少200人,每个队长又都带领几十甚至上百名农牧民参与沙漠植树。许多农牧民最后都以种后验收的方式成了治沙企业的产业工人,一些民工联队也随着企业的绿化事业,逐渐走出了内蒙古,有的去了新疆,有的上了青藏高原,还有的两个地方都在干。
中国治沙人走的是“可循环治沙”的道路,治沙的同时还发展“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能、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健康”。目前,库布其的沙漠产业已经达到了千亿元的规模,让10万沙区农牧民都过上了田园牧歌式生活。
党的十九大以来,库布其治沙扶贫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显著的成果,库布其治沙扶贫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力、越走越深远。库布其治沙扶贫的成功实践,正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念。而从可见的自然环境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这片曾经的沙漠,如今的绿洲,正在从“大漠黄”实现价值的“产业金”,在更大的意义上,30年治沙,沙服人奋进,就是见证。
去年,库布其的当地企业用自身具备科学技术和30年来对治沙的经验,开发出了一款叫做“i森林”的治沙小程序,这意味着中国治沙将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人们将可以利用互联网植树造林,线上养树、线下种树、线上看树,坐在家里也能改造大沙漠。
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库布其治沙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意志和决心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