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特别关注 库布其长卷尽展话桑麻·模式篇

第3版:特别关注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 年 08 月 14 日 星期二   03

库布其长卷尽展话桑麻·模式篇

作者:

本报记者 李茂林

前言:走过就会留下痕迹,在漫漫的库布其沙漠里,数代治沙人用汗水和青春涂抹着一种叫沙漠绿的颜色,这种颜色寄托了人们对改造恶劣自然环境的决心及对未来的期许。前行渐远的背影后,那一串串不灭的就是凝结了无数治沙人心血的深深足印。

总结过往,库布其已经用传奇回答了世人对“改造沙漠”的问题,展望未来,库布其治沙人仍孤独且坚定地前行,孤独来自库布其还有三分之二的沙漠仍在肆虐,坚定来自于那三分之一沙漠绿的鼓舞。

收获的季节还远未到来,但是不妨总结一下三十年的治沙探索历程。

开轩面瀚海,把酒话桑麻;掩卷频凝望,卅年共展眉。

烈日炎炎。距离北京800公里的内蒙古库布其,这处曾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时至今日,走进库布其,你却发现了它的另一面:沙柳、杨树、樟子松、胡杨等沙漠耐旱植物郁郁葱葱,在一个个低缓的沙丘周围形成一道道绿障;七星湖在耀眼的阳光下闪着粼粼波光,偶尔有天鹅在湖面低飞。沙漠、绿洲与湖泊,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经过近30年的治理,库布其沙漠已经由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变为鸟语花香的绿洲。

中国库布其治沙项目负责人、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把库布其模式总结为两句话,“第一句话: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环境改善,企业赚钱,发展可持续。第二句话:把绿起来和富起来相结合,把生态和产业相结合,把企业发展和沙漠治理相结合。”

这是从耗时30年的治沙实践,从高于产业的维度凝练而出的两句话。把这一库布其治沙成功的圭臬之言奉献出来,王文彪是希望将库布其的治沙经验分享给全世界,让世界上的沙漠越来越少,绿洲越来越多。他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沙漠,我的治沙‘马拉松’就不会停止,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永远的价值追求,从库布其出发走向‘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治沙的探索

来自于孜孜以求各项创新

上世纪90年代,鄂尔多斯市和相关旗区明确“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生态重点工程的主导引领作用,开发推广各种治沙技术。从第一代酒瓶插柳技术,到水气种植法、螺旋钻种植法、节水容器种植法、甘草平移种植技术、网格治沙技术等100多项技术应运而生。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库布其1.8万平方公里沙漠,已经绿化6000多平方公里;沙尘天气逐年减少,年降雨量逐步增加;生物多样性复苏,100多种已经消失的野生动物重现沙区。

长达30年的经验积累,库布其的治沙经验已经变成了一个创新的大平台,依靠科技创新“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库布其治沙人建立了全球第一所企业创办沙漠研究院,建成中国西北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培育了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生态种子,成为全球拥有治沙专利技术最多最先进的企业。

在治沙过程中,库布其治沙人通过巧妙的制度设计,把政府、企业和农牧民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三方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具体到现实,就是在库布其亿利生态光伏园区,板上发电,板下牧草,甘草生长茂盛。复合式的把公益、产业和扶贫衔接在一起。

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贫困。沙漠治理必须与扶贫统筹推进。库布其治沙取得成功,还得益于建立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化改善”的四轮驱动机制。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政府起到政策性引导作用。公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亿利资源在流转沙漠的过程中,因为沙漠承包期限较短影响沙漠治理的长远统筹规划,当地政府正在全力出台规划和政策,努力把沙漠承包期限延长至50年或70年。

治沙的地位

来源于艰苦卓绝努力奋斗

早在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署第二十七次理事会就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理念的认同和支持。同年8月,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加入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主办方,这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治沙成就、防治荒漠化经验的赞许。

2017年9月,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第13次大会期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全球首份生态财富报告,以科学量化评估的方法,认定王文彪带领亿利集团,共计修复治理沙漠900多万亩,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价值3.49亿元人民币,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当地民众超过10万人受益。

30年来,以库布其为代表的中国治沙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2017年12月5日,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期间,库布其治沙人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共同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库布其治沙人获得了 “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这为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沙漠是禁区吗?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沙漠就意味着挑战和难题,但是,换个角度看,沙漠更是自然资本。30年的库布其的治沙经验用满眼的绿色启迪了未来,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开发利用,把沙漠负资产变成能产生GDP的绿色资产,沙漠就可以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同步发展。只有在充分考虑经济属性后,库布其治理沙漠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产业规律,“绿起来”与“富起来”就自然结合、生态与产业自然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自然结合,实现“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均衡发展。创造永远比比模仿来的艰难,而“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发展起一二三产业融合互补的沙漠生态循环经济,已经脱离了实物的创造范畴,在更大的格局里,库布其是在创造模式。

探索沙漠化根本治理

且行且看库布其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全国有荒漠化土地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土地荒漠化与贫困相伴相生,互为因果。我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地区,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的任务都十分繁重。当沙区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修复两大难题摆在库布其治沙人面前时,库布其治沙企业依托“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生存相结合、产业与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坚持 “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科技引领”的治沙生态产业扶贫机制,通过实施“生态修复、产业带动、帮扶移民、教育培训、修路筑桥、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等七大帮扶举措,发展起了一、二、三产融合互补的沙漠生态循环经济产业,治理库布其沙漠的同时累计带动库布其沙漠所在的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鄂托克前旗以及新疆阿拉尔、甘肃武威等沙区10.2万名百姓成为受益者,贫困人口年均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直接脱贫3.6万人,把库布其沙漠从一片“荒芜之地”打造成为一座富饶文明的“经济绿洲”,从当初被动治沙、摸索扶贫逐步探索出“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被大规模成功治理的沙漠,全球唯一被联合国授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沙漠,全球首部沙漠生态财富报告的发布,也让库布其成为全球首个被联合国和国际社会认可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案例。

30年沙海搏浪,库布其人总结出了“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模式”。前路漫漫,中国还有那么多沙漠等待治理,而库布其人的治沙脚步也一直在不断探索。绿富同兴,矢志不渝。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库布其治沙人一直在前行。

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探索沙漠化根本治理之路,且行且看库布其。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