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欣然
8头牛,20多只羊,4头猪,48亩流转出去的土地,一个便民超市,让二份子乡姚家村古陆洲村(现已整村移民)刘广龙的日子过得舒坦而踏实。
“比种地强,过去7个人的地收入也就是10000元,还得有要一场有一场的雨,现在我就这4头猪也比过去种地强。”
午后的姚家村,静谧、祥和,似乎在等着一场雨。放眼望去,远近的坡梁看不到边界,只有一种叫“绿色家园”的气韵笼罩在武川县西部这片一度干旱少雨,土地风蚀沙化严重的大地上。生态是什么?这个到处出现的时髦词,让村民们终于知道了
答案,也知道了其中的好处。
其实,姚家村的现在的苍苍绿色只是二份子乡精准设计生态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二份子乡政府副乡长李永刚介绍,全乡45万亩土地,只有19万亩用于耕种,其余全部进入生态区项目建设。
壮士断腕 破冰之旅
时光倒回去,恶劣的气候,贫瘠的土地,脆弱的生态,微薄的收入,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逃离与坚守,让这里的村民犹疑不决,尽管扶贫工作一直是这里的重头戏,可是效果不明显,没有实质性的改观。
土地在等待,村民在等待,未来在等待。二份子乡在等待一场壮士断腕的取舍,等待一次创新决策、精准决策大手笔的淋漓泼墨。
仅仅是等待吗?是呼唤。
深刻的反思,理性的审视,这一次不能再小打小闹。“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全县上下统一思想:要想向土地要饭吃,就要先还土地以绿色。“十三五”总体规划中,毅然决然将二份子乡列为生态修复区,在县域西部打造占地50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基调定好,策略跟进。“修复生态、移民安置、立草为业、兴牧致富”“四位一体”战略开启二份子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设计、精准发展的破冰之旅。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生态脆弱地区武川县2013年移民扶贫工程》,二份子乡党委政府结合移民搬迁和土地集中流转试点工程成功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支持、自主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二份子乡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全乡132个自然村中,2013年农业人口市民化试点工程搬迁6个自然村,涉及216户599人农业人口;按照自治区、市、县的统一部署,2015年对乡政府所在地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性地对乡政府周边的4个自然村实施了移民搬迁,涉及208户654人农业人口;2016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实施移民搬迁97个自然村,涉及5637户16586人农业人口。并对16个自然村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其中10个村主要工程是建设互助幸福院;2017年移民搬迁15个自然村,涉及1170户3703人农业人口。
实施易地整村搬迁后,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所有搬迁农户的耕地由政府集中统一流转,视土地质量每亩每年予以100—160元的补助,流转期为10年,种植多年生牧草,牧草收入全部归原承包农户所有。2014年以每亩160元的价格集中流转农民耕地3.48万亩,2016年以每亩100元的价格集中流转农民耕地11.4万亩,2年共流转耕地14.88万亩。另外,积极争取上级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项目指标,3年共实施退耕还林7.36万亩。其中:2015年实施退耕还林3万亩,2016年实施退耕还林0.81万亩,2017年实施退耕还林3.55万亩。2017年实施退耕还草10.6万亩。全乡总耕地面积45.2万亩,土地集中流转面积14.88万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32.92%;退牧还草10.6万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23.45%;历年退耕还林面积14.26万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31.55%。
“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迁”。二份子乡交出一份“精准”的答卷。
生产有其业 养老有其所
二份子乡姚家村距武川县城75公里,辖7个自然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58户,858人,其中常年住户72户131人,耕地面积1.6万亩。历史上的姚家村土地荒漠化严重,一方水土早已养育不了一方人。 2014年,该村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经过精准识别,有41户112人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该村实施了生态移民整村搬迁,共有358户858人实施移民。7个自然村符合条件的村民都搬进了位于火烧羊圈自然村幸福院的64套新民居。幸福院进行了街巷硬化,安装了自来水,广播电视、宽带、文化室、卫生室、便民超市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政府给每人补贴资金1.5万元;土地流转1.62万亩,每亩补贴100元;退耕还林2390亩,每亩补贴90元,土地流转全部种植优质的紫花苜蓿牧草。2015年,利用“三到村、三到户”资金,每户补贴6400元,购买基础母牛39头,3头种公牛。2016年,又投资90万元为贫困户建成30套养殖小区,养牛180多头。母花以力更自然村60岁的蔺兰柱,由2014年的1头母牛,到现在已经有6头牛,别人劝他卖几头,他就是舍不得,他说:“要往前爬挣”。现在除了6头牛的“资产”,他家的48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都有4800元的收入,此外,粮食综合补贴有1500元,蔺兰柱的媳妇会季节性去召河务工,生活妥妥的。
以前古陆洲村的刘广龙和以前住在德胜沟村(现已整村移民)的赵双生,现在都在住在这里的幸福院,已经住了3年。比起刘广龙的“多种经营”,71岁的赵双生因为身体原因,只养了5只鸡。老人说:“已经很好了,有养老保险、低保保障,还有流转土地收入,生活没有问题。”
在去姚家村采访的路上,不时会看到一两只鸿雁在草地上或一个小水洼边伫立,甚至一些土黄鼠不慌不忙从路上穿过。姚家村党支部书记郝志文笑着说:“不仅有鸿雁,还有狐狸。”我们无限好奇,但郝志文说:“不知从哪里来的,可能生态好转把它们引来了。”
蓝天绿草的映衬下,幸福院的老人们有的在阴凉处聊天,有的在下棋,面对我们举起的相机,老人们开始有点不好意思,最后还是给了我们一张张笑盈盈的脸。
李永刚告诉我们,全乡共规划建设互助幸福院14处、1647套,供65周岁以上的搬迁户和低保户、贫困户、分散五保、残疾户全部入住,全乡移民协议签订率已达95%以上。其中贫困人口占建档立卡总数的91.1%。
8月5日,二份子乡又给了人们一个惊喜。呼和浩特市庆龙汽车用品有限公司启动。作为二份子乡的产业扶贫项目,可以辐射带动花西村、南苏计、双玉城、南湾、五份子等5个行政村433户953人进入这项对乡村来说全新的产业链条中。
被允许进入生产车间采访,见到花西行政村红北村的李枝叶,她正在电动缝纫机上工作。
“上机工作,经过培训了吗?”
“我们都是培训上岗。因为以前会用缝纫机,所以有基础,当然这里的缝纫机和家里的普通缝纫机不同。学了三四天就会了。”
李枝叶说,她是贫困户,所以公司优先录用,每月2000多元,苦也不重,也不误家里的营生。
另一间屋子里,两位稍年长的大娘让记者感觉很亲切。63岁的王桃女和69岁的邸兰香,两人一个来自西红胜自然村,一个来自红河槽自然村,现在生态移民都住在东红胜互助幸福院里。两人干着公司里最轻快的营生——安装松紧带。
“我们是贫困户,年纪有大了,村委会和厂子安排我们做点轻巧营生,挣得是‘年薪’。”
一片笑声。年薪?老人们是开心的。
公司负责人贾祯龙介绍,从明年开始,公司计划在周边范围流转贫困户土地,用于种植生产养生坐垫所需的原材料苦荞,让农户获得更多收入。
生态旌旗 摇曳长风
绕过武川县西乌兰不浪,沿二份子乡双玉城至东红胜西上二份子乡,穿乡而过时,成片的柠条和紫花苜蓿骄傲地舒展在阳光下,偶尔的阵风,摇曳出这些草种的生机勃勃。6月份我们曾经过境二份子乡,因为雨水不足,当时的草未返青,而现在则是蓬蓬勃勃。顺着匆匆闪过的一个个“武川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迁出点”指示牌,放眼望去,是一马平川的绿茵。那块“二份子乡10万亩牧草种植项目”的大型标牌,淹没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淹没在它所导引的那些绿色生命中。有形的野荞麦、紫花苜蓿、柠条扎根在了砂砾荒瘠土地上,而一种无形的因生态的恢复而生发的希望才是旷野中最强大的生存发展之源。 “草业强基、牧业富民、生态兴乡”,二份子乡是武川县“草业大县”的重要目标乡。草业兴乡,这是武川县最西北的一个乡的艰苦探索,也是实事求是的一个思路。按照“风蚀沙化生态恢复型、特色种养结合型、草种采籽型”,以蒙草抗旱等企业为龙头,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形成规模稳定的优质牧草种植区,到2018年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届时,武川县西部30公里生态恢复区将为“生态大县”添上美丽的一笔。
历史上,植被贫瘠,风沙大,就是武川的代名词,再加上背靠大青山北麓,自然条件非常差,森林覆盖率仅为16.49%。缺绿,一直是武川的痛。
首府的后花园怎么能是这样?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进。近年来,武川紧紧围绕建设首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的总体目标,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工程、“双百万”绿化工程以及通道绿化,西部风沙化区绿化。城镇园林绿化、美丽乡村绿化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通过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全县沙化耕地得到全面改良,草场退化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六乡连体生态工程”的推进,使得武川的绿意渐浓。“六乡连体生态工程”西起哈拉合少乡的杨树坝,由西至东涉及原西乌兰不浪、纳令沟、中后河、东土城、上秃亥、可镇、厂汗木台,至耗赖山乡的二号地村,全长110公里。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到目前为止,共完成工程造林面积35万亩,占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的39.7%。总体情况看,“六乡连体工程”通过造林、禁牧、封育多措并举,林草覆盖度达到80%以上,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发展。
此外,“一镇两带三线”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武川全力打造首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的一项重要举措。其中一镇指可镇园林绿化,努力打造精品样板工程;两带指沿大青山北坡建设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绿化带,沿哈乐镇一上秃亥乡建设中部农田防护林带;三线指沿呼武公路、省道101和武召线两侧建设区域景观绿化带。
这次采访,我们有缘见识“大青山北坡生态治理工程项目区”的成果,虽然不似大兴安岭的莽莽苍苍,但在自然生态原本非常恶劣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生发出连绵而勃然的规模植被,让人在望绿兴叹之余,是对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油然而生的无限敬意。
采访获悉,大青山北坡生态治理工程自2013年开始实施,已完成山体绿化30.2万亩。山川披绿,家园温馨。习近平总书记的“打造北部边疆亮丽风景线”的指示和期望,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革命老区人民的坚韧和坚持中,一棵树、一棵树,一片草、一片草,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硬生生将北方稀缺的浓绿晕染在武川县488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用脚踏实地,用创新发展、绿色共享的大绿色、大发展理念和格局,立志奋斗,实现生态立县、生态强县这个美丽家园之梦、振兴乡村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