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从老三件到人工智能;从三联单到社保卡;从防疫站到疾控中心;从“一根针一把草”到蒙医药走出“国门”;从“只生一个好”到“全面两孩”……
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多项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内蒙古逐步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
人均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6.7岁,上升到2017年的75.8岁,增长了9.1岁,这项综合反映国民健康的重点指标,见证了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瞩目成绩,以及人民健康福祉的不断增进。
12月7日10时,改革开放40周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举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就医环境越来越好。1978年,全区医疗卫生总投入不到5000万元,2017年投入近1000亿元,增长了2000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设备配置、诊治能力得到极大加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负担明显减轻。
1978—2017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从4000个,发展到2.4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5万张,发展到15万张;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5.9万人,发展到18万人……这些数据记录着我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
从综合反映国民健康的重点指标上看,发生了“一升两降”的显著变化,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除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升外,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1978年,婴儿死亡率是57.2‰,到2017年,下降到了4.36‰;孕产妇死亡率掌握最早的监测数据是1990年的147.73/10万,到2017年,下降到了13.07/10万。
怕得病、病不起,曾经是很多百姓的普遍焦虑,40年间,我区医药卫生改革全面深化,老百姓已经“病的起”。
据了解,目前,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了85%和75%左右,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我区在全国较早实现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截至今年10月底,全区跨省异地就医结算6.41万人次。为了缓解基层看病难,我区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9247个,1062万基层群众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区着力转变卫生健康服务模式,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目前的55元,服务项目从9类增加到14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蒙医药中医药作为我区独特的医疗卫生资源,改革开放40年,其发展不断提档增速。从1987年最早的统计数据至2017年,全区公立蒙医中医医院机构增加了近2倍,床位增加了6倍,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2万余人。同时,积极推进蒙中医药传承创新,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对蒙古国等国家的交流合作,蒙中医药国内国际影响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