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鑫)12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砥砺奋进四十载 铸就工业新辉煌——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工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李仲开作主题发布。
据李仲开介绍,1978年末,我区工业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快速发展,40年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1978年工业增加值不到22亿元,1991年突破百亿元、2004年突破千亿元,到2017年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12.9%。
40年来,我区相继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资源转换、开放带动等重大战略,以大产业带动、大项目支撑、大基地布局,推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工业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一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7年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75%,非煤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43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90%左右。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37%、电解铝达到82%、电石达到79%、甲醇达到83%、农畜产品达到62%、稀土达到80%。二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3~2017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高于工业平均增速4.6个百分点。稀土化合物、多晶硅、单晶硅等产能、风电装机容量、玉米发酵量、云计算装机能力处于全国前列,风力发电量全国第一,太阳能发电量全国第二,稀土钢、高速钢轨系列产品走出国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达到585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7户,院士专家工作站69户,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0个、高新技术企业532户。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千万吨级以上现代化煤矿比重达到37%;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国际领先。四是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2.9%和31.9%,工业降耗对全区GDP能耗下降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全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企业达到89家。五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2017年,全区工业主要行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91.5%,新增“两化融合”对标企业850户,累计达到1931户,国家级贯标试点企业达到57户。实施“万户企业登云”行动,全区登云企业达到4354户。
40年来,我区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1978年全区工业企业7272户,1981年突破1万户,1991年突破10万户,2017达到30万户,是1978年的413倍。从企业规模上看,1980年全区仅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户,到2017年达到572户,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57%、利润占比达到60%,成为工业发展的“稳定器”。全区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7.5万户,创造了65%的发明专利、75%的新技术和80%的新产品,提供了79%的新增就业岗位,成为工业发展的“活力源”。从所有制结构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9%。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经济,成为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支持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打造优势产业核心区。呼和浩特成为全球重要的硅材料产业基地、包头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煤电基地,鄂尔多斯和包头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通辽成为我国“煤—电—铝—铝后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赤峰正在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铜冶炼加工基地,乌兰察布正在打造我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巴彦淖尔成为全球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生产基地,乌海及周边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阿拉善建成世界最大的金属钠和靛蓝生产基地。”李仲开说。
据了解,2017年内蒙古工业园区达到112个,实现产值1.12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8.2%,产值超500亿的园区4个、超百亿的32个,实现税收723亿元,占工业税收的57.7%,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