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特别报道 生态立县绿色强县  坚守初心再出发

第3版:特别报道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 03 月 26 日 星期二   03

生态立县绿色强县 坚守初心再出发

——访呼和浩特市委常委、武川县委书记云海

作者:欣然 通讯员 曹慧 辛永生

聚焦全国两会,给了我们新的感奋、新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全区的新发展提出战略性指导思想。

“牢记总书记嘱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如何科学践行,成为我们的使命和职责,尤其是在基层,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成为一个地区的具体实践和答卷。武川县被称为“首府后花园”。“花园”怎么名副其实,首府北部绿色屏障怎样保障?近日,记者约访了呼和浩特市委常委、武川县委书记云海。

记者:据了解,2018年12月,在中共武川县十四届九次全会的讲话中,您就明确讲道,今后武川县继续把立足“生态立县、绿色强县”作为标向和引领,各项工作全面铺开。那么,“生态立县、绿色强县”定位的基础是什么?您认为这样的定位很快会立竿见影,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生态、绿色是与资源基础及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武川县生态现状怎么样?绿色绿在什么地方?

云海: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作为欠发达地区,做好2019年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就必须从县域发展的阶段实际出发,找准“生态立县、绿色强县”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使每一项决策部署都贯彻生态绿色理念,每一个项目都体现生态绿色标准,每一件工作都符合生态绿色要求。踏踏实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武川县的目标就是聚焦清洁能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特色绿色农牧业、现代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以“三大战略”“四种模式”强力推进“幸福武川、生态武川、美丽武川”建设,打造“五张名片”,始终保持转型发展的强劲态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建立70周年。

目前,武川县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成国家林业工程9.15万亩,全部落实在“双百万”绿化工程区域内,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6.49%,首府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效构筑。2019年计划争取退耕还林工程任务7.06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人工灌木造林2万亩,天保工程人工乔木造林3万亩,森林抚育3.5万亩,森林植被恢复项目1万亩。草业方面,已完成草原建设总规模39万亩,其中一年生牧草23万亩,饲料作物8万亩,青贮玉米8万亩。

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持续做下去。“生态立县、绿色强县”对武川县来说,就是一个大写的责任和担当,是一个造福桑梓的大工程。

记者:“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是目前乃至今后的重头文章,非常有紧迫感。我们去年在对武川县扶贫产业的采访中感受到,武川县的马铃薯、燕麦、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并且成为扶贫的必然依托。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让这些产业持续释放能量,同时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那么,您怎么评价武川县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水平?目前这些产业的潜力如何?是准备全面推进,还是选择一个或几个点带动突破?

云海: 2018年,武川县取得了“两个初见成效”。产业转型初见成效,我们审时度势,把发展主题优化为转型升级。在现代农业上转型,紧扣“四条产业链”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品牌农业和特色农业,大力推进马铃薯、食用菌、燕麦荞麦、中药材、乌骨羊、山茶等产业基地建设,建成马铃薯种薯基地15个、商品薯生产基地200个;建设千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10个;依托燕谷坊、兴农泰华、西贝等龙头企业,完成燕麦种植25万亩;种植黄芩、黄芪、赤芍等中药材2万亩;食用菌大棚满负荷生产,投产使用率达到100%。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龙头企业,辐射全县9个乡镇54个行政村4000多农户,为7300多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近期,在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多个频道连续播出后,极大地提升了“塞上蒙菇”的品牌知名度。区、市龙头企业达到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5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4家、自治区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3家。推荐2家合作社申报国家示范社、5家合作社申报自治区示范社。在新型工业上转型,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0项,总投资22.99亿元。另外一个就是前面谈到的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生态立县、绿色强县”的发展定位,随着呼武公路上行线的即将贯通,首府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明显,武川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生态优势将被进一步放大,吸引投资和人口集聚的洼地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产业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会拥有更大更好的空间和资源。要按照“系统、定向、精准”要求,认真研究细化产业链条,增强龙头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大力开展补链、强链、延链招商,实现与首府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统筹园区转型发展,深化体制改革,抢抓京津冀等地区产业疏解的历史机遇,全力招引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绿色产业、绿色项目。

热爱武川、建设武川、发展武川,我们一直坚定遵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呼和浩特市委的路径指向,成绩的取得是全社会和武川人民的融合致力的成果。成绩之余,我们还需要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武川县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的县情,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还比较突出,新旧动能转换衔接不畅,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十分繁重,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低端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产品仍以“原”字号、“初”字号为主,新型产业还不能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记者:创新是县域经济的热点,也是难点。武川县在新经济、新兴产业方面有什么思考和探索?

云海:我们的确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关注创新工作。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的设想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鼓励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培育新动能。以“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为导向,鼓励引导企业苦练内功、加快技改、引进人才,推进产值降本增效、产品更新换代,向“中高端”跃升、向“高精尖”看齐。

记者:2019年是武川县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吗?如果是,武川县将摘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帽子。但脱贫以及产业扶贫是个延续性的工作,怎么思考保证这项工作的持续性的?

云海:脱贫攻坚是武川县的“硬骨头”。2019年我们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以“巩固脱贫成效、强化致富保障”为核心,按照“帮扶关系不变、工作力度不松、政策支持不减”的原则,建立健全巩固脱贫长效机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持续提升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致富能力,深入推进和林格尔新区武川县产业园建设,按照全县关于促进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促进武川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持续深入抓好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三年行动目标任务,不断巩固脱贫成效。要紧扣10项脱贫致富长效产业,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想方设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县培育50个脱贫攻坚示范典型,每村培养3—5户脱贫示范户;继续发挥社会帮扶作用,加大通用技术集团定点扶贫、京蒙对口帮扶、“百企联百村”助推帮扶以及军地对接帮扶力度。

记者:从2014年开始的建设美丽乡村以及精准扶贫工作,为目前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您认为乡村振兴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功能,是当地的产业基础,是原生态的农产品资源,是群众返乡创业,还是其他更重要的什么?

云海:乡村振兴战略是贫困地区脱贫以后继续发展、升级发展的一项长效系统工程,系统工程要系统推进、系统思考、系统谋划、系统实施。一是锁定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对照“二十字”总要求和全面小康社会标准,找准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短板、瓶颈、弱项,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推动村村有新貌、村村有新业、村村有新人,村村有文化,最终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二是统筹规划,对全域乡村进行摸底调查、全面规划、系统设计,以行政村作为基本单元,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重要农业点、村组居民点空间体系,打造和谐统一的特色村庄。三是先行先试,以承担10项脱贫致富长效产业的乡镇为牵引,确定不同类型村先行先试,点上示范、片上提升、面上推进、线上开发,进而带动全部乡村共同振兴,形成可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是激发活力,善借市场之手,推动政府引导、群众参加、企业参与,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打造支柱产业,推进规模经营。要在全域振兴的大背景中定位、大格局中行动,立足实际和资源禀赋,发掘、放大、做强特色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产建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记者:新时代新气象,武川县提升社会经济的同时,无疑会面临“五位一体”全面提升的问题。“生态立县、绿色强县”是个大主线,那在具体的落实中,有哪些方面会让老百姓直截了当感受到与他们的“米袋子”“钱袋子”有关系?

云海: 以城市品质化、生态优质化为主线,以品质提升为目标,建设宜居宜业的绿色城市。以“卫星城”定位全面对接融入首府,大力推进“三城同创”,在区域协同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突出生态优势, 营造城乡环境“整体美”,做到“还绿于山、还绿于城、还绿于民”,积极营造绿色、保护绿色,在城镇见空补绿,在乡村造林增绿,千方百计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生态环境。

坚持以富民强县为主线,筑牢全面小康根基。始终围绕“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再努力,在安排民生项目上,盯紧群众具体需求、关注群众切身感受,既坚持量力而行,又做到尽力而为,认真解决事关群众小康的“头等大事”和影响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在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从制度化、长效化的角度,保障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民营经济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力量,习总书记说:只能壮大,不能弱化。武川县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有什么难度?培植方向是否成熟?此外,武川县的工业园区承载、吸纳的企业能否承担起武川县工业集群效能转化的责任?

云海: 民营经济在武川县的体量还很不足,这也证明发展的空间很大,所以加快转型、绿色发展,增强开放意识,扩大开放规模,提升开放层次,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成为我们对民营经济的定位和期望。深刻认识民营经济在武川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效率导向、公平导向,聚焦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在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吸引投资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清除瓶颈障碍,放宽从业限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引导鼓励中小微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资源优势整合,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迅速壮大,使县域经济在民营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下,实现绿色崛起。

今年,对经济园区既要加大“引”的广度,又要加大“破”的深度,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坚决处置“僵尸企业”和“低小散乱”企业,把经营粗放、效率低下的“笼子”腾出来,把最好的资源交给最佳的企业,释放最大效益。

记者:对于一个目前还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绿色发展与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的目标怎样摆布和完成,第三产业的贡献率预期达到多少?想知道您的考虑和心里话。

云海:发展是为了越来越好,武川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生态效益的辐射意义。经过多少年的打拼,武川县的生态改善是看得见的,巩固和延续这种无价之宝的果实,是我们理念和行动上的最大标尺,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能为了数字就置生存环境和生态资源不顾,当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也是我们整体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的考量,但藏绿于富,厚植“绿色财富”,把发展的GDP和绿色的GDP统一起来,打造生态环境“金名片”这些系列工作要和其他工作协同发展。武川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平稳向壮大发展的趋势中,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拉动城乡居民消费,加快完善购物、餐饮、休闲等硬件设施,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进一步畅通商品流通体系,另一方面,快速推动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让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明显提升。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