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锡林郭勒以原生态且齐全的草原类型和植被种类著称。优质天然牧场占国土总面积的89%,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四分之一多,草原、农田、林地、湿地、沙地、河流、湖泊等地貌交错分布。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草原自然保护区。全盟有26处国家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自然风光独特壮美。
锡林郭勒素有游牧文化之源、民族服饰之都、蒙古长调之乡、搏克健将摇篮等美誉。内蒙古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坐落在这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1957年诞生了全国第一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草原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时过6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亲切回信,激发新时代乌兰牧骑事业春潮涌动。2010年中国马业协会授予锡林郭勒盟“中国马都”称号,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锡林郭勒考察时希望其要有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赋予了新时代蒙古马精神的时代内涵。
锡林郭勒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现矿产资源80多种,探明储量30余种,褐煤储量居全国地市级之首。现已形成亿吨级煤炭、千万千瓦级电力装机、百万吨原油、二百万吨金属采选产能。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察哈尔羊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品种,“锡林郭勒羊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并入选首批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锡林郭勒牛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为锡林郭勒亮丽的名片。
锡林郭勒在历史上是茶叶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多伦旅蒙商、二连浩特驿站名噪一时。如今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对蒙国家一类口岸,是“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发挥着向北开放的桥头堡作用。
70年来,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18年,锡林郭勒盟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299元、15525元,分别比建国初期增长140倍、110倍,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着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对标对表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推动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在锡林郭勒草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锡林郭勒盟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经济转型发展新优势。主攻现代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锡盟至山东济南、至江苏泰州2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大庄园、额尔敦、羊羊牧业等现代肉食品加工企业和中蕴马产业、顺鑫鑫源牧业等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锡林郭勒千里草原风景大道、中国马都核心区建设和元上都遗址5A级景区创建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持续转换,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锡林郭勒盟持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保持生态文明战略定力,着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把62%的草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予以坚守,推出农区禁牧和沙地禁羊措施,全面实行牧草返青期休牧,大力调整畜牧业结构,实施“减羊增牛”战略,严格执行草畜平衡,组织实施国家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和浑善达克、乌珠穆沁两大沙地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锡林浩特市建成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1%,生态保护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扩大,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
锡林郭勒盟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盟80%左右的财力用于民生领域,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平安创建水平稳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3.72%下降到2018年的0.63%,5个区贫旗、1个国贫旗摘帽,剩余2个国贫旗今年将摘帽。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13支乌兰牧骑活跃在农村牧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锡林郭勒盟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永不停步,不断开创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