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特别报道 情系民生  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走!来一场温暖的爱心之旅 天寒地冻过小年  信农送“福”暖乡亲 电商发力 四子王旗精准扶贫更有力 内蒙古林西县 “易地搬迁+”扶贫模式

第3版:特别报道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1 月 21 日 星期二   03

内蒙古林西县 “易地搬迁+”扶贫模式

作者:

本报记者 李娜

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政府当前实施的一项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摆脱贫困的扶贫项目。内蒙古林西县自实施“易地搬迁+”模式后,所带来的的巨大变化,就是易地扶贫搬迁成功的缩影。

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之前有2万多的贫困人口,其中1/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生存环境差、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的地区,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这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群众出行难、用电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就地脱贫发展无望,增收渠道不畅,只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于是,林西县探索了“易地搬迁+”的搬迁模式,让搬迁群众参与到搬迁决策中,减少群众自身搬迁阻力,并多措施提高了搬迁效率,有效的解决了以往搬迁难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提前选定产业,打消群众的搬迁顾虑。林西县在实施易地搬迁时,先选定产业,然后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群众感觉到搬迁出来后真能致富。

推行“易地扶贫搬迁+”,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了不同的扶贫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林西县政府针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推行“易地扶贫搬迁+光伏”的措施,为贫困户人均增收239.08美元;第二,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少资金或技术的贫困户,推行“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措施,开工建设产业园区12处,围绕产业园区建设安置区12处,为贫困户人均增收423.28美元;第三,针对有劳动能力和种植养殖经验,但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推行“易地扶贫搬迁+设施农业”措施,建设设施农业安置区13处,安置68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14.05美元;第四,针对旅游区内贫困户,推行“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扶贫”措施,依托当地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安置43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403.55美元。

科学规划易地搬迁的实施程序与环节,缩短建设周期和搬迁流程。对迁入地的居民住所与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提前规划,在保证建设质量的情况下多种举措加快项目建设,缩短建设周期。同时,因地制宜创新集中安置方式,把移民搬迁与引导贫困群众向中心城区聚集相结合,将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照城镇外来务工人员搬迁到县城居住。

不断加大后续产业扶贫支持,保证迁入群众的持续增收。在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后,林西县政府继续加大对迁入地的产业资金支持,2016-2018年,林西县政府预计将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中药材5万亩、经济林5万亩、肉驴5万头、家禽500万羽、优质牧草10万亩、肉牛10万头,改造低产低效林10万亩,为迁入贫困人口以后的增收打好基础。

林西县通过实施“易地搬迁+”的搬迁模式,缩短了贫困群众迁入新住址的时间,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而为照顾老弱病残群体或者长期留守的老人而修建的幸福互助院,更是通过集中供养的方式给特困人员予以了心灵的安慰。总体来说,该搬迁模式实现了两个显著成效:

首先,实现了搬迁人口的减贫增收。2016-2018年,林西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999户、462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3户、4065人。新建集中安置区61处,人均住房面积22.5平方米,实现搬迁人口产业发展全覆盖,年人均增收394.95美元(2663元)。

其次,有效解决了老弱病残群体与长期留守老人等特困人员的养老难题。林西县以建设幸福互助院的形式进行移民搬迁,实行特困人员集中安置的政策。此外,林西县充分利用地域内的“阳光资源”,将光伏产业覆盖到全县所有的特困人员集中安置点。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完成互助安置点29处,安装了1.54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安置建档立卡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2291名,年人均增收239.08美元(1612元)。

林西县通过实施“易地搬迁+”的搬迁模式,有效增加了贫困居民收入,解决了以往迁入地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且该模式具有良好复制推广性,十分适合在不适宜人类活动的贫困地区推行。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