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特别报道 武川县“稳就业”“稳脱贫”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蓄积新活力 内蒙古:春天里“播下”脱贫的希望 赤峰市林西县: 富美乡村曲悠长 文明之风入画来 乌审旗苏力德苏木: 扶贫流动羊 让贫困户走上“羊”光大道

第3版:特别报道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4 月 14 日 星期二   03

赤峰市林西县: 富美乡村曲悠长 文明之风入画来

作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赤峰市林西县积极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助推农业转型升级,描绘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

2019年,该县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农村“厕所革命”“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整合各类资金2.4亿元,扎实推进1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2020年,计划整合资金3亿元,再打造1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产业发展鼓起钱袋子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林西县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打破思维定式,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之路,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清晨的林西县统部镇活畜交易市场,哞哞的牛叫声此起彼伏,“牛”头攒动、人来车往,热火朝天的“牛市”交易景象非常壮观。

“牛价没有受到疫情影响,今早这个牛犊一万多一头,家里还三头,这日子还真是越过越好了呢。”统部村村民史秀成拿着牛缰绳边笑边和熟人打着招呼。71岁的史秀成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牛,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奔上了富裕路。

在统部镇,发了“牛”财的不仅有像史秀成这样的贫困户,更多的是想干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据了解,当地养牛户的收入达到全镇农牧民收入的50%以上,“牛”产业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增效增收的重要途径。

林西县根据县域实际,因镇因村施策,明确以更适应当地特点的“菜、果、药、牛”作为特色主导产。2019年,该县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3.5万亩,建设千亩以上的设施园区5个,经济林总面积达15万亩,中草药保存面积达到8.8万亩,肉牛存栏19万头。打造十二吐达康产业园等12处综合产业发展体系,发展官地镇两棵树村农乐意等大型合作社15个,培育家庭农牧场106家,四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力“引擎”。

生态宜居美了好日子

冰消雪融、翠柳泛青。走进林西县新城子镇老虎石沟村,一排排红墙绿瓦的村舍整齐划一,一条条笔直宽敞的马路干净整洁,一个个春耕备耕的村民忙碌有序。“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习近平总书记到赤峰市考察时的这句话真实映照了老虎石沟村民的幸福生活。“现在是村美、人美、生活更美了!”村民王金录有感而发。

老虎石沟村在林西县以发展野果产业而闻名,村里的果树,“底子”十分好,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番“拾掇”后,“颜值”大增。村民吃上了“生态饭”,一边享受绿水青山和鸟语花香,一边实现安居乐业。

“我们谨记总书记的指示,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新城子镇老虎石沟村第一书记付丽娟坚定地说。

老虎石沟村是林西县提升乡风村貌的一个范例。为了让农村美起来,该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下足功夫。连续两年,投入1.4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完成经济林栽植10.9万株,村庄绿化面积207亩,硬化村庄道路19.2公里,清理违建142处。积极推动“厕所革命”,完成厕改任务3722所。投资1189万元采购垃圾转运设施9002台/套,下大力度整治污水乱排、垃圾乱倒、杂物乱堆、畜禽粪污等突出问题,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引导农民自主维护美丽家园。2019年,老虎石沟村等14个美丽乡村被评为自治区人居环境整治“十县百乡千村”示范村,十二吐乡被评为自治区人居环境整治“十县百乡千村”示范乡。2018年,新城子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行列。

文明乡风吹进心窝子

“天降甘露落村庄,黎民百姓喜洋洋,破烂房屋无踪影,室内室外亮堂堂……”这是由林西县新林镇五星村民们自编自导的皮影戏中的桥段。一有空闲,村里这些会吹拉弹唱的“文化人”就自发的来到村里活动室的戏台上,一展身手。精湛的技艺、浓厚的乡村气息、贴切的戏曲内容让村民们感受到这项古老艺术的魅力,文明乡风春风化雨般滋润了百姓的心田。

“不管刮风下雨,村民们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在一起唱歌、跳舞、扭秧歌、看皮影,原来聚堆赌博、溜墙根晒太阳的陋习全都不见了。”五星村党支部书记刘明高兴地说。

林西县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整合资源,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广场、党群活动中心、村史馆、爱心超市等文化载体,保护挖掘乡村文化遗产、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孝老爱亲”“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以好的家风家训带动民风乡风,以榜样的力量引领乡风文明新时尚。组建农民秧歌队、广场舞队等文艺团体,举办“农民文化活动周”,开展“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慰问演出,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让文明乡风吹遍广大农村。通过道德讲堂、文艺演出、文化墙、公益广告、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形式,立体式全方位宣传乡风文明。将孝道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切入点之一,进行中华“孝文化”理论宣讲,为农村群众送上“精神大餐”。结合村情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将群众认可的先进文化理念融入村规民约中,通过村民主动参与、自我约束、相互监督、自我管理,让文明乡风吹进千家万户。

乡村治理走出好路子

“请大家配合检查,测量一下体温,登记一下。”疫情期间,在通往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的柏油路上,沿途检查防控的声音不时传来,十二吐乡各村村民在政府的组织下自发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等疫情防控安全检查。在道路一旁的达康产业园区大棚里,“人勤春来早,柿红叶绿浓。”每栋棚里都可以看到忙碌的村民。当前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十二吐乡在乡村治理上采取“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的方式做到疫情防控与农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推进”,战胜疫情、不误农时,为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基础。

“都是咱们共产党的政策好,疫情这么严重都没有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一切都井然有序,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我们还想拉上几车送武汉去,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呢!”当地致富带头人兰国立激动地说。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林西县将基层党组织建设融入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全过程中。探索推行全域党建融合发展治理模式,组建党建联合体,按照“组织相加、工作相融、党建引领、发展共赢”的原则,通过“1+X+N”模式,围绕脱贫攻坚、特色产业、社区服务、基层治理等组建党建联合体44个,呈现出抓党建与抓攻坚、抓振兴、抓乡村治理互促共赢的新格局。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魂”,该县不断为乡村振兴“输血”“铸魂”,在全县104个行政村设立由县直机关党员干部组成的帮扶责任人队伍,队员们结合本单位业务职能,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和乡村振兴战略举措“传”入千家万户、“播”进百姓心间。

现如今,行走在林西县的街道乡村,随处可见美丽庭院、干净人家,随处可听产业园里的勤劳致富声,蔬菜大棚内的欢声笑语,随处可看儿童嬉笑打闹,老年人闲唠家常。美丽如画的乡村正在林西大地徐徐铺展开来。

张立文 李清源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