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特别报道 我区第一单商标保险在乌兰察布市签订生效 李陟宇:一位驻村干部的扶贫情怀 五一假期内蒙古自治区 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6.504亿元 首府“夜经济”复苏显活力 内蒙古城市农牧区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双增长 内蒙古:32种药品降价 最高降幅达94.37%

第4版:特别报道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5 月 12 日 星期二   04

李陟宇:一位驻村干部的扶贫情怀

作者:

本报记者 张鑫

脱贫攻坚是国之大事,民之幸事。随着脱贫攻坚一声号令,一大批干部步入田间地头,勇赴一线。在脱贫攻坚的浪潮中,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李陟宇,怀着对基层百姓的浓厚感情,来到了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白辛嘎查。驻村以来,通过用心用情传递党的好声音,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在脱贫攻坚战场,践行初心使命,抒写着一名驻村干部的扶贫情怀。

正如李陟宇所讲,这里是你没见过的穷,用叮当响来形容他们最贴切了!7年扶贫路,当看到不善言辞贫困户们,那热泪盈眶或是腼腆的笑容,当时的欣慰和满足感,在他人生的阅历里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扶贫确实需要一种情怀,当然你必须是带着心去做。

7年的定点帮扶不仅仅让白辛嘎查外在的“面貌”发生了变化,就连村民的精神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白辛嘎查像一个奋勇前进的少年一样,由内而外散发出勃勃生机。

一线践使命

把群众脱贫梦融入血脉

扶贫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了“三到村三到户”扶贫攻坚工程(即规划、项目、干部到村到户)。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将帮扶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第一时间派驻扶贫工作队入村蹲点,实地调研,找准问题,共谋发展。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李陟宇光荣地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帮扶点——白辛嘎查的驻村干部,开始了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奋斗的岁月。从机关工作人员到扶贫队员,不仅是工作岗位的变化,更是身份、角色和观念的跨界,唯一不变的是扛在肩上、压在心头的那份责任。从入村开始,李陟宇就坚定信心,一定要把国土人坚强、奋发、博爱、向上的精神融入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克服工作和生活上的一切困难,全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李陟宇作为众多扶贫干部中的一员,带着感情、带着使命走过了7年的帮扶征程,有辛酸有不解、有泪水,更有欢乐和成就,一路走,一路学,一边干,7年的荣辱与共、结伴同行,再难也已舍不下那片土,那份情和那里的人。

7年来,在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白辛嘎查,他和群众一起苦、一起干,一起改变贫困面貌。但愿苍生俱脱贫,不辞辛苦入山村。在这里,李陟宇秉持“群众第一”的情怀,用真情暖民心、以实干赢信任,留下了改进作风、脱贫攻坚的坚实脚印,也把当地群众脱贫的梦想,融入自己的血脉。

用心用情

敲开贫困户门走进他们的心

白辛嘎查,隶属兴安盟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嘎查辖4个自然屯,行政面积69.4平方公里,耕地3.4万亩,其中水浇地仅3400亩;林地4600亩,草地7800亩。总户数540,总人口2089, 2011年贫困户为309户、948人,是阿尔本格勒镇贫困人口最多的嘎查,且贫困程度较深,帮扶压力较大,脱贫任务艰巨。

然而,驻村干部想要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里、驻进村民的心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心里,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找对“穷根”,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李陟宇硬是用两只脚、一个本、一支笔、一张嘴敲开了贫困户的门,走进了他们的心……翻开他厚厚的笔记本,字里行间都是他与工作队一起奋斗的记载。

李陟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记得那是2014年6月初的一天,是星期六也是个大晴天,八九点的阳光已经很毒辣,微微轻风不足以驱散烈日当头的炎热。虽然是星期六,但是在农村牧区基本没有周末的概念,村民牢记的是节令和赶集的日子,因为那会给他们带来希望和收获。走访贫困户是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一步,嘎查党支部书记刘高娃与我一起走访了7家贫困户。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和致富想法,为我们制定嘎查村扶贫规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打好基础、摸清底数。

当来到特困户韩当阿的家里,心情尤其沉重。低矮的院墙破烂不堪,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茅草房让人诧异。在一家六口中,户主韩当阿是倒插门女婿,近60岁的他是这家唯一的劳动力。岳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只能帮着干点家务活。他的妻子及两个兄弟姐妹都是智障者,生活不能自理。但值得庆幸的是韩当阿有一个11岁的女儿——都来玛,在镇里中心学校上小学四年级,聪明懂事,成绩优异,是全家的希望。

韩当阿一家人贫困的生存状况让人揪心,同时深深的感受到他们存在着一种希望,这里的人们都有着强烈期盼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韩当阿一家来说,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能够顺利就业,支撑起一家人的生活,从而根本上转变全家人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回到驻地后,梳理一天的走访情况,深深的感到帮扶工作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

最终经过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和兴安盟自然资源局的共同努力,孩子就读于兴安盟最好的蒙古族学校,而且学费由厅里解决,一直到大学毕业。

看着韩当阿脸上憨厚的笑容,李陟宇的内心就知道这个家庭从心底又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因地制宜

重新为白辛嘎查定思路、找出路

白辛嘎查拥有林地、草地面积共13400亩,耕地面积为3.4万亩,水资源、饲草料资源丰富,百姓守着“金山银山”生活却一贫如洗。

李陟宇把这一现象和自己入户了解到的情况向厅里汇报,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重新为白辛嘎查定思路、找出路,根据当地宜林荒地多、农牧民具备养殖技能的优势,以及半农半牧的实际,确定了 “农业托底、牧业增收”的帮扶思路,重点在种植和养殖上下功夫,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经过7年的帮扶,如今的白辛嘎查,“再不是旧模样”。

他们为重点帮扶对象购买的1800只基础母羊和投入140万元新建的育肥牛项目,已开始体现它们的价值,每年为贫困户每人稳定增收3000元以上;配套新建的占地2.7万平方米的饲料加工厂,购买的10台实用农机具,已形成了“作物收割—秸杆加工—舍饲养畜”的循环链条,不仅饲料不成问题,还通过销售剩余饲草料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了嘎查“造血”功能。

同时,加强路网建设,修建两座长度百米的桥梁,贯通了42.7公里水泥路面,在修建两座百米大桥,实现了四个自然屯的互联互通,既解决老百姓出行难问题,又为农畜产品进出开辟了通道。对白辛嘎查四个自然屯、主次干道两侧、畜牧园区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共栽植云中杨、旱柳、丁香、塔松等树种1.8万株,铺草坪3000平方米,发展了景观林和生态林,实现了美丽和发展共赢。

干群鱼水情 129盏街灯

点亮老百姓致富的心

201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彻底改善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白辛嘎查被列入重点村。

如今,白辛嘎查村村通电、安全饮水、村村通广播电视,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幼儿园、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和129盏街灯应有尽有 ,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全力发展由农牧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种养殖、农机、营销等专业组织,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转,创造农牧业增效创收新机制。

记者了解到,白辛嘎查累计完成危房改造260户;通过与交通部门以“项目置换”的方式修建“村村通”17.5公里、修建长度百米桥梁两座,完成街巷硬化16.2公里,厅投资修建水泥路面9公里,总计已贯通42.7公里水泥路面。

这些项目的改造、建设让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最让村民们盼望和铭记的还是村里亮化工程。在白辛嘎查长达百年的历史上,从未有过街灯,村民们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也因为129盏街灯的“上岗”而发生了改变,这是史上头一遭!

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农户晚饭之后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到小广场“就”着灯光、和着那精准扶贫的“合奏曲”,跳起了向往已久的广场舞。

是啊,嘎查的街灯亮了,照亮了嘎查的夜空,也点亮了老百姓致富的心!

7年基层行,鱼水情更浓,回顾7年来的帮扶经历,李陟宇深感丰富了自己的经历,提升了自己的能力、砥砺了自己的品格、锤炼了自己的作风,他决心将扶贫事业进行到底……

【记者手记】:

沧海桑田,山乡巨变。7年后的今天,白辛嘎查旧貌换新颜 。

李陟宇作为扶贫驻村工作队中的一员,他离开原来工作岗位,减少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来到边远贫困乡村,用他的辛勤和汗水赢得群众的认可,用知识和智慧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短暂的电话采访匆匆结束,但李陟宇奔走于田间地头、村舍院落的忙碌身影;和群众一起干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的场景,都是那么深刻的呈现在我们脑海中。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以一份坚持、一份执着,默默地坚守在脱贫攻坚的战斗岗位上。在驻村扶贫工作中,全身心投入到驻村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好各项驻村扶贫工作 。

一项项工作清单、一组组数据成绩,丈量出驻村干部心系民生、致力扶贫的为民情怀。脱贫攻坚,需要千千万万像李陟宇一样的领头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蒙古马精神,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他是与时间赛跑的扶贫人,是贫困群众的知心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