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迪威娜)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介绍了当前全区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曹建恩介绍,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9处(含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78处。全区有长城7570公里,共13278处遗存点段,占全国长城的31.51%。全区现有178家备案博物馆,馆藏文物112.5万余件(套),其中,革命文物12403件(套)。首批认定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16家,其中,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8家,自治区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31家。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安排文物保护资金5000万元,为全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全区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工作全面推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文物保护工作有序开展,武安州辽塔加固维修扎实推进,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全区大遗址保护成果显现,国家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传承力度不断加大;考古发掘研究成果显著,辽耶律羽之墓、集宁路古城遗址、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等十项考古发掘先后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博物馆建设体系基本形成,全区现有备案博物馆178家(其中一级博物馆3家、二级博物馆12家、三级博物馆22家),初步构建起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体制多元、门类丰富的博物馆体系。内蒙古博物院的《大辽契丹》《天骄蒙古》展览分别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持续健全,持续提升文物安全监管手段和能力建设,为全区103个旗县(市、区)统一配发了文物安全巡查无人机。
曹建恩表示,下一步,内蒙古文物保护工作重点是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建筑保护维修计划方案(2021—2023年)》实施,对全区亟需保护的文物古建筑、近现代建筑分年度进行保护修缮;将二道井子遗址、坝顶子北魏皇家祭祀遗址、哈民遗址、三座店石城遗址、黑城遗址、萨拉乌苏遗址等有影响的重大考古遗址纳入旅游线路,打造考古研学游产品;结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黄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选取典型重要点段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强化文旅融合,进一步挖掘展示长城、黄河文化内涵;加强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契丹辽博物馆等重点博物馆建设和展陈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文物数字化展示宣传,使“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积极探索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课题研究,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清水河后城咀龙山时代石城遗址、武川县坝顶北魏祭祀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为依托,开展文明起源、国家形成、民族融合、边疆治理课题研究,进一步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增强文物安全工作合力,推动地方各级政府落实文物安全的主体责任。继续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专项活动。充分发挥文物保护和安全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与公安、统战宗教、消防救援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和文物建筑、博物馆的消防安全防控整治工作;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举办中国共产党党史展、内蒙古革命历史展,讲好革命文物故事,传承弘扬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