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特别报道 写在家乡丰收的田野上 四子王旗:科技兴薯,丰产又丰收 察右中旗:草原人参,奔跑向世界 新型农企一碗米 察右后旗:自动化收割提质效 察右中旗贝贝南瓜成熟上市

第4版:特别报道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28 日 星期二   04

写在家乡丰收的田野上

作者:

本报记者 王丰

这几天,家乡乌兰察布利好的消息不时传来,300万亩马铃薯丰收了,察右中旗的胡萝卜、卓资山县的西蓝花、察右前旗的番茄……所有的粮食、经济作物都争先恐后地奔跑着前来汇报。

电话那头:“土豆一窝有23个,最重的有1斤4两,这下可弄住啦”,乡音里充满乌兰察布市农作物相继成熟的佳音。电话这边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脑海里仿佛闪现出这样一幅画:五谷丰登,瓜果飘香,麦穗卷起千层浪。这是希望的田野,这是丰收的乌兰察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夺取农业丰收具有特殊重要性,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丰收的画卷慢慢铺开。

“我们合作社已经连续5年从中加农业公司采购种薯了,四子王旗的土豆在南方市场很受欢迎,适应性强,产量高,亩产利润2000元左右。”从深圳市赶来订货的周建兴在四子王旗农民丰收节活动上分享了他的喜悦。今年四子王旗的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5万亩左右,年产鲜薯近80万吨。这是土豆满田园,幸福沉甸甸。

察右前旗平地泉镇南村蔬菜交易市场,村民们正忙着把采摘好的青椒、辣椒、甘蓝、白菜等蔬菜运送到市场里称重出售、整理装箱,载满蔬菜的车辆络绎不绝,市场里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现在,南村蔬菜种植规模达6400多亩,通过交易市场运送到全国的新鲜蔬菜超过了1万吨,交易额达3000万元,现已带动周边1000多户村民种植蔬菜、打工。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5020元。

金秋时节,丰镇市43万亩覆膜玉米喜获丰收,这几天陆续进入采摘收获期,特别是水果玉米成为了南来北往各路商客的抢手货。今年以来,丰镇市把发展玉米产业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在黑土台、元山子、官屯堡、隆盛庄等乡镇建设高标准玉米种植产业带或玉米观光带,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以及引进能人大户等形式,有效带动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说起种植,兴和县民族团结乡大五号村的李晓海的一席话道出了农民们的心声。这些年,农民们在各项政策的扶持下,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亩产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感谢党的好政策,年年都是丰收年。”

凉城县六苏木镇大土台村的樊云世站在田埂上,望着随风涌动的金黄谷浪,将一枝沉甸甸的谷穗捻在手中,笑容浮在脸上,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确实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农民通过挥汗如雨的辛勤劳动,未来可许。

在乌兰察布丰收的田野上,硕果累累;在匆匆忙碌的背影中,是稳中向好的希望。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农业贡献率越来越高。新农机、新技术扎根田间,希望的田野发生着深刻变革:从“人扛牛拉”到“机器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一项项迭代更新的技术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农牧业结构更优、生产更绿、质量更高,新型经营主体日渐壮大,丰收丰产既端稳了饭碗,也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筑牢压舱石。

今天的丰收寄托着乌兰察布人的希望,承担着引领乌兰察布农牧业发展的使命,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发展之路。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乌兰察布正在以水滴石穿的韧劲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在丰收的田野上持续发力、持续攻坚,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把各项决策部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尤其是在今年疫情特殊时期,更要采取有效措施,精准发力、补齐短板,苦练内功,持续带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以丰收为媒,激活乡村振兴的动力,以绿色打底,实现乌兰察布高质量发展。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