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5%,森林蓄积量达到15.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5%;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650万亩。
内蒙古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区以大兴安岭山脉、阴山山脉、贺兰山山脉为“生态脊梁”,两侧分布有大面积的草原、森林、沙地、沙漠、河流、湖泊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生态安全屏障。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三区四带”发展格局,全面考虑内蒙古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与相关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衔接,确立了构建“一线一区两带”的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总体布局。“一线”就是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主要山脉构成的生态安全屏障“脊梁”和“骨架”,“一区两带”就是黄河重点生态区、大兴安岭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三大战略空间,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治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规划》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和八大重点工程,六项重点项任务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加快林草生态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巩固生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八大重点工程即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大兴安岭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地建设工程、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是林草种业建设工程、林草产业建设工程、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到2025年,全区森林草原质量明显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初见成效,荒漠化防治持续深入,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能力明显提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总体状况进一步好转,局部恶化趋势基本控制,林长制有效推进,林草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得到提升,林草产业富民惠民成效显著,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架构基本形成。刘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