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葱是最接地气的一种调味品,它与姜和蒜并称除腥味的“三剑客”。以至于前些年出现“姜你军、蒜你狠”的市场供需矛盾,唯独葱还是老老实实地躺在菜市场的某个角落里给每个家庭讲诉自己的故事。纵然也曾有“向前葱”的雅号,但由于冲劲不足,最终还是无法与姜和蒜的价格所匹敌。
葱的历史就如剥葱皮一样,一层一层的,剥不到中心很难说清。
从古至今,葱一路走来,不急不躁,但又是国人必不可少的食材。
中秋节一过,来到土默川平原上,无论在农忙的农民口中,还是在菜市场里,总能听到“沙尔沁(托克托县)的辣椒、土城子(和林格尔)的蒜,毕克齐(土默特左旗)的大葱让你出大汗”。
毕克齐是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上的一个古老集镇,地处阴山南麓。气候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甘甜清凉,土地肥沃,富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适宜种植大葱。
据史料记载,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毕克齐就开始栽培大葱。民国时期的《绥远通志稿》也有这样的记述,归绥市(呼和浩特)灯火万家所用之葱,多至山前的毕克齐。毕克齐的农民家家户户垄葱,每年销往呼和浩特、包头,北京等地,深受群众喜爱。
民国期间,毕克齐的大葱享誉土默川,每家每户要是不存储点毕克齐大葱就似生活中缺了一种味道。从归化城名吃烧麦诞生那天,毕克齐大葱就如影相随,缺了它烧麦也就没有了烧麦的味道,就像是肉包子一样。
1989年,内蒙古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毕克齐大葱是呼和浩特地区农家品种。2008年毕克齐大葱正式入选奥运会专供产品,毕克齐镇也成为北京奥运会特定的7个大葱供应点。毕克齐的大葱也由此一鸣惊人,名扬天下。
毕克齐大葱9月中下旬开始收获,收获前7至10天就停止浇水。葱农们就在地里开始收葱,再将收获的葱捆好后运往城市里销售。市民门纷纷购置,把葱当作冬储葱的首选,因其辛辣的味道特别适合北方人的口感。
近年来,毕克齐镇对传统大葱品种进行了改良,与山东大葱进行杂交,经过杂交后的大葱葱白又长又粗,除保留北方人喜欢的辣味外,还稍稍有一点甜味,一上市,便成为内蒙古人的“抢手货”。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了数九寒天时,毕克齐的葱农们就开始拾掇马车,套上骡子,拉上整整一马车的大葱,一路上走走停停地去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卖葱,沿途一走就是几百里路,晚上就歇脚在车马大店。
慢慢地,大汽车越来越多,马车也退出历史舞台,毕克齐的葱农们也不去外地卖葱了。一到秋天,专门有葱贩子开着汽车到村里收葱。再后来,订单农业出现后,毕克齐的葱足不出户就能销售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