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鑫
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精神面貌也变得更加积极进取,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果,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环境优化、农民富裕增收的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村考察了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情况并作了重要讲话,极大鼓舞激励着马鞍山村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实干担当。经过驻村工作队与马鞍山全体村民共同奋斗,2019年底实现了村贫困户摘帽,家家户户吃上自来水、通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建起了广场,老百姓的年收入增加了三倍,收获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从一个贫群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文明村镇、国家森林乡村。
3年过去了,总书记来马鞍山村视察时的情景,大家依然历历在目。这3年,马鞍山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奋力书写新篇章,总书记曾经考察过的地方,也发生了众多新变化,2020年,马鞍山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4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4.1万元。
绿色是希望的颜色,亦是乡村振兴的底色。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叶阳介绍,早在2016年,马鞍山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面对这样的局面,驻村工作队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抓手,通过开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全面落实全旗“菜单式”产业发展政策,综合运用健康教育就业等扶贫政策,实现了脱贫摘帽。还探索形成了“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思路。 2016年以来马鞍山村实施封山育林2000亩,生态环境日益好转,来旅游观光的人变多了,群众从森林中获取了蘑菇、山珍、野菜等林下产品,直接卖给游人,增加了群众增收,让群众认识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更是不由自主的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马鞍山村积极发展山葡萄产业,驻村工作队经走访调研座谈,与村班子确定了山葡萄为村里主导产业,工作队一方面充分发挥帮扶单位宣传优势,创建秀美马鞍山手机APP平台,将马鞍山村人文地理习俗广泛宣传,提升马鞍山村的影响力宣传力。还联系专家学者到村开展山葡萄培训,提升群众种植山葡萄技能。另一方面开展了招商引资,协调45万元“三到”资金及引入社会资本1000万元,注入到山葡萄合作社,使该公司实现转型升级,机器设备、加工技术、产品包装都有很大提升。通过合作化经营这个方式,不断与该公司加强沟通协作,创新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精准扶贫模式,并以高于市场价格0.5元收购山葡萄,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山葡萄由2016年2000亩发展到现在3500亩,亩增收500斤,覆盖农户248户。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不仅激发了内在活力,也连通了外部资源,更打开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气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马鞍山村把山葡萄产业、旅游业、项目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把山葡萄种植基地的田园风光、休闲体验与马鞍山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山葡萄+扶贫”模式,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在马鞍山森林公园核心景区的带动辐射下,通过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等多种服务,让观光旅游从单纯游玩景区,拓展到摘农家果、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既丰富了旅游资源,又为当地品种丰富的农副产品打开了便捷的销售渠道。目前,马鞍山村因地制宜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农家乐”17户,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年旅游收入约269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100余人参与旅游接待服务。如今的马鞍山,正借助着蓬勃兴起的观光旅游事业,不断完善健全着客流的“造血功能”,发挥乡村旅游经济的“乘数效应”,带动各产业链融合发展,促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尽情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铺展。刘叶阳表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马鞍山村将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子,继续壮大山葡萄和乡村旅游业,山葡萄方面,鼓励群众扩大生产规模,改良山葡萄品种,增加山葡萄生产线。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总书记考察路线,发展红色旅游,以红色旅游带动村内旅游资源开发,保证群众增收。还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倡导移风易俗,团结各族群众共同努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把马鞍山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