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要闻 “石榴籽”+“菜篮子” 让福如东更好、更美、更富 董鸿儒: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种树 自治区宣讲团深入阿拉善盟宣讲 内蒙古国企 混改效率和活力双显 内蒙古农畜产品魅力绽放

第1版:要闻 PDF原版PDF原版
上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21 日 星期二   01

董鸿儒: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种树

作者:

本报记者 王丰 刘嫱 曹茜 李姝廷

苏木山变了,因为董鸿儒。董鸿儒42年如一日,在苏木山植树3000多万棵,荒山秃岭“变”成松涛草海。

苏木山没变,因为它还在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生态环境。

时至今日,退休了的董鸿儒仍然念念不忘苏木山上的树,因为董鸿儒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种树。

董鸿儒与他的“水墨画”

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位于中国正北方,苏木山位于该县南部,属阴山之尾,长达35公里,宽约25公里,平均海拔为1800米,最高点黄石崖海拔2334.7米,被称为乌兰察布市的“珠穆朗玛峰”。

虽然是冬季,但沿蛇形的苏木山路攀援而行,举目望去,一行行、一排排翠绿的落叶松,就像绿的海洋,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垂挂天际。这幅巨大的水墨画让我们想起此画的“作者”董鸿儒。

董鸿儒不是画家,他曾经是苏木山林场护林员、工程师、林场场长并兼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政协副主席,1999年退休。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董鸿儒带领苏木山林场职工,牢记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经过42年的艰苦奋斗,在苏木山植树3000多万棵,连绵铺开在几十个山头,形成壮阔的绿色海洋。

1958年,新婚不久的董鸿儒带着两件宝贝《造林技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来到苏木山,开始了他的“造绿梦”,那时候的董鸿儒用现代话说“小伙子正当年”。

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董鸿儒狠下决心把家搬到“鸟不拉屎”的苏木山上。

由于交通不便,离县城远,缺医少药,他的第二个、第三个孩子先后患急病得不到治疗而夭折。即便是这样沉重的打击,这个倔强的汉子也没有在困难面前崩溃,他揩干眼角的泪水,调整好悲痛的心情,更加坚定了改变苏木山面貌的决心。

1960年春季,内蒙古计委和林业厅批准苏木山建立国有林场,董鸿儒在这里充当起了工人与工匠的角色,带领大家又开始试种桦树、杏树、榆树。连续两年,他栽种的4000多亩林地大面积枯黄。1962年,县里认为苏木山地区不宜种植树木,要研究林场下马的问题。

董鸿儒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1964年开春,我和赵场长带领部分职工先后去山西天镇的长城山林场和河北围场县林场考察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并带回了华北落叶松、油柏种籽,开始育苗试验,学习林业科学知识。1965年春季,我们开始造林试验,由于苏木山海拔高,气候寒冷,脊坡土壤湿润,为落叶松、油松、樟子松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秋季种植成活率很高。这让大家欣喜若狂、信心倍增。

(下转2版)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