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专题 内蒙古全面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 第九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 将于12月23开幕 “石榴籽”+“菜篮子”让福如东更好、更美、更富 释放强大势能!内蒙古国企混改效率和活力双显 董鸿儒: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种树

第2版:专题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21 日 星期二   02

董鸿儒: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种树

作者:

(上接1版)

1966年早春,我们就开始大面积种植华北落叶松,把淋湿的树苗装进麻袋捆好背上山,再用特制的铁皮水箱把七十斤重的水从沟底背到山上。背负着七八十斤重的树苗或水箱,要爬三十多度的坡,最远爬到十五里的地方去种植,而且每天要往返两三趟。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董鸿儒这一群造林的汉子随着造林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华北落叶松在我场的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达到了85%以上,使华北落叶松大面积地育苗造林在苏木山林场获得成功,加快了绿化荒山的进程。

1971年,董鸿儒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党旗下立下了为建设这片土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庄严誓言。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幸福,信仰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董鸿儒爱山爱树如爱命,1979年,董鸿儒被任命为林场场长。他凭着在党旗前的宣言和那股工作热情,带领全场干部职工不断向苏木山的宜林地区大干苦战,苏木山的山头绿了一座又一座。

苏木山就是他的“家”

苏木山,山连着山,坡连着坡。“山大沟深石头多,一出门就爬坡”是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人形容苏木山的顺口溜。从这句顺口溜中足见当年苏木山自然环境的恶劣。

早在1956年,为了保护和绿化苏木山,县里就在这儿设立了护林站,先后派了两个护林员。不到两年,护林员就因忍受不了艰苦和孤独调到了别的地方。

新婚燕尔,董鸿儒翻山越岭,“爬”到半山腰的护林站,那是一间又小又矮的破旧土坯房。孤独、寂寞,刺骨的寒风、恶劣的生活条件没有改变这位倔强汉子的“造绿梦”。

如今,苏木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8%,价值高达50亿元之多,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京津冀防沙治沙重要的防护林,国家级标准生态公益林示范基地。

然而,是谁能有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苏木山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的清冷景象,只有那么几棵原始的白桦林在那里迎风摇曳。

董鸿儒与植树工人们远离妻儿,无私奉献,他们将足迹印遍了苏木山的沟沟壑壑,栽下了满山的绿色。就这样,他们坚持每年造林1万多亩,至1980年全林场造林总面积达到10万多亩,当时产值已达3亿元。

从18岁到60岁,42年,15330个日日夜夜,董鸿儒以山为伴,3000多万棵茁壮成长的树木,更像是董鸿儒的孩子,无一不受到董鸿儒的关爱。苏木山绿了、美了,董鸿儒多年的梦想已成了真。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到1999年,苏木山人工营造华北落叶松已达12万亩,林材蓄积量为30万立方米,价值5亿元。这个数字,是1999年前国家给予苏木山林场总投资的50倍。

无独有偶,现任兴和县国有苏木山林场的场长董存战是董鸿儒的第四个孩子。1965年,董鸿儒试种的落叶松、油松和樟子松成活了,在这个幸福的时刻,董存战出生了,这对董鸿儒来说,可谓是喜上加喜。就在董存战3岁的时候,由于山里的气候条件恶劣,董存战生了一场大病,生命危在旦夕,为了保住这个孩子的命,董鸿儒赶着牛车两天两夜赶到兴和县城的医院,终于保住病危的孩子。

在董鸿儒任职林场场长期间,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就是从林场调回县城担任林业局局长,面对如此好的机会,董鸿儒请命辞掉了担任7个月林业局局长,重新回到了苏木山。

1994年,他全票当选县政协副主席,他提出不要办公室、不领工资,只要继续留在苏木山。

他离不开苏木山,因为那里有他的事业。他的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在苏木山上种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有人笑他傻,说他是“树痴”,他却不以为然。在他心里那是一种坚守,一种信念,一种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

在冰雪覆盖的苏木山上,沿着林中小路蜿蜒而上,董存战介绍:“现在苏木山林场主要是防火,这几天,是防火重要时期,路口设立了防护点,护林员24小时盯着。”

“我小时候,这里都是荒山秃岭,经过上一辈人努力,才有了脚下这片精致,虽说很辛苦,但是也有难以割舍的情怀。父辈们在这里植树,从我这一辈开始护树。我们要把这片森林完完整整地交到下一代手中。”董存战说。

“我就是和董老一起‘战斗’过的人,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和我们一起扛着树苗往山上运,还要研究树苗是否能成活。当时我们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才有那么大的恒心,苏木山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就是那股‘愚公移山’精神。”68岁的护林员李珍说道。

其实,董鸿儒荒山造林的事迹在自治区林业界家喻户晓。早在1976年,自治区在苏木山召开全区林业现场会,把苏木山成功栽种华北落叶松的做法推广到中西部地区,提出了“学塞罕坝,赶苏木山”的口号,将苏木山列为全区八个重点建设林场之一。

一代传承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接力棒已交至青年一代的手中。苏木山脚下的卢家营村干部兰婷婷说:“我爷爷、我父亲都和董老一起种过树、护过树。董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绿洲,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我大学毕业就回到家乡,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立志建设好家乡。”

为了更好地传承,兴和县在这里设立了苏木山展览馆,乌兰察布市学校在这里设立了党性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党组织在这里接受教育。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苏木山脚下的卢家营村,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全村常住户143户285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4人;不仅如此,依托良好的地理优势,村民们还吃上了“旅游饭”。现在的卢家营生态小镇,白墙黛瓦与绿水青山相融合,原生态自然风光旖旎。

走进“常新宽农家乐”店里,48岁的李美桃正在准备明年的工作。她说:“一过五月,游客就会纷至沓来。这与苏木山环境变好息息相关。环境好了,日子也变好了,打工有去处,还能自己开店当老板。”李美桃的红火日子是当地村民的幸福写照,依托苏木山旅游业发展,当地人均增收5000元。苏木山已成为兴和县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全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和支撑产业之一。

40多年间,苏木山已成为国家级标准生态公益林示范基地,更是一座绿色氧吧滋养着蒙晋冀三地。董鸿儒也先后4次被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198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董鸿儒老人就像青山上的一棵不老松,这几年,他还时常应邀外出作义务宣讲,讲述苏木山的故事,讲述3000多万棵树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到植树造林的大军中……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