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关注 “七一勋章”获得者|为国护海模范王书茂:永远红心向党 百折不挠  乐于奉献 春联里的“福” 西乌珠穆沁旗:让城市有“颜值”更有“品质” 资金变股金  产业促发展

第5版:关注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01 月 25 日 星期二   05

春联里的“福”

作者:

本报记者 王丰

一直以来,年味在中国人心目中拥有着强烈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大约始于腊八粥,止于元宵节。甚至有人还说,没过完二月二,还是年味十足。

不过,各种年味都因为时代的变迁和年龄的缘故,渐渐淡去,而那些记忆中逢年过节的诱人美食也变得越发寻常,儿时那种急于垂涎的迫切和渴望却淡了许多。

而唯有春联才是与生俱来的,那种年味让每个人都抹之不去。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形式。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 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之类;或与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嵌有“鼠”、“牛”、“虎”、“兔”、 “龙” 、”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等;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虽然年事纷杂劳累,终究有年味的诱惑,再苦再累,也是心满意足的。现在,贴春联依然是乐此不疲,好在多了个帮手,去年11岁的儿子就踊跃地挤到跟前,踮着脚,提溜着春联开始“帮倒忙”,即便如此,我们大八也不会计较。

春节,在国人看来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写春联、贴春联,是上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象征吉祥、表达人们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风俗,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红纸黑墨,龙飞凤舞的春联一家家贴上门,这年味也就不可阻挡地充盈在街头巷尾。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