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蒙草的后花园——种质户外试验田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乡土草种正在成批量繁衍和培育,一块块木质标示牌写明了这些植物的来历、特性和改良过程:北景天、三七景天这些抗旱品种可以用来保持水土;披碱草能在盐碱地扎根,有着超强的环境适应力;芨芨草则在沙化严重的地区仍能顽强生长……
多年来,蒙草科研团队先后综合投入数十亿元用于乡土植物科研,在全国建立18个种业研究院及对应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收集种质资源4.8万份、标本12万份、土壤140万份,审定25个草品种,获得6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将12个品种借助“嫦娥”“神舟”送入太空进行试验,编制标准383项,申请专利555项,理顺了“新科研+新品种+新标准+新生产”的生态种业模式,目前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草原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有力保障了祖国北疆生态修复“有种子可用、有植物适用”。
有了种子只是开始,种下种子,才能守候希望。对于生态修复这项事业来说,找到“顺国情、合地情”的乡土草种仅仅是第一步,自比“小草”的蒙草人选择勇敢地再迈一步,利用规律改善生态、修复自然。他们依托“特色种业体系”及“小草数字技术”精准修复生态,不断完善乡土草种“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链,经过引种、驯化、试种、扩繁后,来自深山、雪原甚至荒漠的种子被制作成“种子生态包”,被带到草原、矿山、荒漠、盐碱地,回归生态系统。这一生态修复路径,用蒙草董事长王召明的话说,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草”。
乌海矿区治理、河套地区盐碱地治理、岱海水环境生态监测、扎赉诺尔百年露天矿生态修复、科尔沁沙地改良……近年来,内蒙古诸多重大生态修复项目都留下了蒙草的身影。
矿山修复在蒙草众多业务中占有重要地位。矿山修复涉及水、土、气、人、草、畜等多样化的生态大数据,不是一项“只投资没回报”的公益事业,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鄂尔多斯黑岱沟煤矿修复开始,20年间,蒙草已修复矿山30多座,共修复矿山边坡面积3600余万平方米,足迹遍布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陕西秦岭、新疆卡拉麦里等地。
近年来,蒙草在西藏建立高海拔植物种业研究院、在陕西建立三秦乡土植物种业研究院、在青海建立高寒植物种业研究院及生态修复示范区,用大数据指导青藏高原、祁连山、三江源、秦岭、黄土高原等地的生态建设。
如今,万千小草扎根雪域高原、草原腹地、大漠戈壁……复绿青山、修复草原、治理荒漠,蒙草“一方水土养一方草”的方法论也像一颗种子,从内蒙古出发,在中国大地乃至全球各地繁育开来。据《实践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