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寒露已过,天气也由凉爽转向寒冷。袅袅凉风动,飘飘羊肉香,在这秋色浓寒意重的时节,内蒙古的牛羊肉可以安排上啦。
深秋季节寒冷而干燥,自然也到了滋补和“养膘”的时候了。民间常说“贴秋膘”,因为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频饮冷饮,所以到了秋季,要多进食温补的食材。加上天气逐渐变凉,多囤一些“膘”,也更能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冬。
天冷要贴秋膘,牛羊的价值便体现了出来。全国各地的牛羊比比皆是,唯有内蒙古的牛羊谓之牛羊界的“天花板”,正因为如此,爱吃的汪曾祺,在《贴秋膘》里特别写了羊肉。还特地强调羊肉要秋天才好吃,大概要到阴历九月,羊才上膘、才肥。羊上了膘,人才可以去“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性温,味甘,益气补虚。”
牛羊从草原深处走来。在古代的饮食习惯中,牛羊毫无疑问是最贵族化的肉食,《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就描绘出了充满生机的内蒙古草原上牛壮羊肥的景象,也让大美的敕勒川成为很多人心之向往之地。
到了唐宋时期,牛更是不管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吃用。
宋朝吃羊是从皇家流行开来的习俗,宋真宗赵恒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到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皇家盛行,自然上行下效,从官员到民间,羊肉成为了宋朝餐桌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或是中秀才举人,还是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如今,内蒙古的牛羊正在上演着草原传奇,牛肉年产量达到66.3万吨,超过山东省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为保障国家牛肉产品有效供给作出重要贡献。内蒙古也是全国最大的羊肉产区,内蒙古的羊肉产量高达1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