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鑫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直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积极应对外贸下行压力增大、贸易壁垒增多等不利因素,实现了外贸规模和质量双提升。进出口总额2018年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连续3年位居全区第一,占全区进出口总额20%左右;农畜产品出口连续13年稳居全区第一,占全区农畜产品出口总额60%以上。今年1-10月,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72.5亿元,同比增长41.8%,其中出口40.9亿元,同比增长37.2%;进口231.6亿元,同比增长42.6%。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将首次突破300亿元大关。
适时出台“政策包”
以政策红利对冲市场冲击
积极推动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制定印发了稳定外贸增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等一系列配套措施,重点推动外贸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自主品牌培育、国际营销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发展农畜产品出口“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巴彦淖尔市已成为全国葵花籽加工出口集散地,现有籽仁加工出口企业130家,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除加工当地及赤峰、锡林郭勒种植的葵花籽外,来自新疆、甘肃,以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葵花籽在此汇集加工,出口涉及五大洲9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仅籽仁类产品出口一项,能为全市80万农牧民年人均增收4000元人民币,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外贸力量。
聚焦企业实际困难
以全流程服务激发外贸活力
聚焦重点出口企业建立“包联保障服务机制”,对全巴彦淖尔市32家重点出口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惠企政策。强化与海关、税务、外汇、金融等涉外部门联动配合,定期组织联合调研、实地走访、座谈了解,聚焦解决外贸企业存在堵点、难点问题,做好外贸企业的指导员、协调员、服务员,努力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充分发挥3家自治区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作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通关、物流、退税、融资、信保等全流程服务,引导带动了一大批企业转型开展外贸业务。截至目前,外贸备案企业达到2266家,有进出口业绩企业超过300家。
力推外贸转型升级
培育产业竞争优势
高度重视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工作,积极争创了5个外贸转型基地,在全国地市级同一领域认定数量最多。围绕“制订规划、优化布局、完善平台、健全机制”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基地外贸特色优势产业的服务力度,在保持传统出口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基地出口产品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原料出口扩展为熟制葵花籽、南瓜籽油、小包装番茄酱、冻干脱水菜等高附加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出口质量提升、品控能力提升、产值价格提升、外贸订单提升、国外召回降低的“四升一降”良好态势。同时,优势特色产品贸易也带动了农产品机械设备出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籽仁产品全套加工设备已出口至俄罗斯、土耳其、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创了质量、品牌和创新“三轮驱动”的外贸发展新格局。
创新口岸通关方式
保障疫期货物畅通
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甘其毛都口岸在优化闭环管理,筑牢卫生检疫防线的同时,落实落细促进外贸保稳提质硬核举措,提升通关过货效能,全力保障供应链产业链畅通。通过强化智慧化监管,在“企业先申报,货物后入境”的模式下运行智能卡口;测试AGV无人驾驶车辆过货,在外籍货运司机不入境的前提下,实现货物进口提速增量;推广集装箱运输进口煤炭,提升跨境物流和货物倒装效率,确保通关更顺畅,外贸再加速。1-10月口岸资源进口持续呈恢复性增长态势,进出口货运量达1309万吨,同比增长112.3%;贸易值277.1亿元,同比增长50.7%。
探索新业态新模式
强化外贸增长支撑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区建设。1-10月,以油葵籽为主的粮食回运班列达17列,货值1.8亿元。鼓励外贸企业在中东、东盟、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布局海外仓,为货物出口提供国际仓储物流服务。引导外贸企业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等第三方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实施县域外贸“破零增量”工程,推动临河区树坚果、五原县鲜食玉米、前旗中药材以及农产品机械制造等新兴产品开拓国际市场。下一步,巴彦淖尔市将把外贸促稳提质工作作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环境、培育外贸市场主体、畅通外贸销售渠道、发掘外贸增长潜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开创外贸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