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子旺
《朱子家训》所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从“吃不饱”到吃得好、随便挑,是辛勤的劳动者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来的奇迹,当“吃饭”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餐桌上的浪费便可能成了问题。正因为如此,一场“餐桌革命”正在兴起,全国多地纷纷发布行动公约、出台举措,推广以分餐进食、公筷公勺为标志的餐桌文明,从而将餐桌文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守护餐桌上的文明,不仅需要提倡每个人要有节约粮食的意识,更要将餐桌文明的内涵外延,让人们理解吃饭的初衷就是让人健康。
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曾经淡出日常餐桌的玉米、高粱、豆类等粗粮食品,又悄悄的成为餐桌上的“主力军”,成为不少家庭的“主食担当”。绿色、安全、健康,成为现代人饮食方面新的关键词。
过去去饭店吃饭为的是改善生活,大家都爱吃红烧肉、猪肘子等这类的重油重盐的荤菜。现在呢,我们更喜欢在家里自己做着吃,而且吃的更加少盐少油。小时候吃腻了的苦苣菜、蒲公英、地皮菜等“山野好味”,现在也是家里的常客。
每年春天一到,有的市民就到郊外的田野或农村的田埂上采挖野菜,回来后焯水,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里冷冻储存上,等到有了稀客后再拿出来,可蒸包子可凉拌,当做一道“硬菜”来款待客人,这个饭局也就充溢着绿色清新的味道。
餐桌文明需要绿色,需要回归到吃饭的初衷。内蒙古营养家协会公益科普讲师侯素青认为,现在随着“三高”人群的增多,我们的菜谱也要迭代更新,绿色、健康的食材和食品将在餐桌上占据主导,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每个追求健康人士的选择,更是与国家发展变化同频共振的必然。
内蒙古大草原水草丰美,有着“绿色净土”的美誉,草原上牛羊肥壮、山野间菌类遍地、田地中稻谷飘香……而这些最质朴的食材原汁醇香,以丰富的味道成就了餐桌文明的内涵,在这片土地上,绿色、健康期待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