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科研是他一生的长跑,在起跑线上徐兴健就要做好自己。
2007年6月,徐兴健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保研后继续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并于2012年6月获得微生物学理学博士学位,这是徐兴健的“学霸”之路,科研的种子也在那时深埋于徐兴健心里。
办公桌上一台大屏幕的台式机,桌面上整齐摆放着科研书籍,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徐兴健依旧在伏案工作。这位年轻的北京大学博士后,是自治区第10批“草原英才”获得者,也是自治区第一届青年创新人才奖获得者,还获得了全区“创新先锋岗”荣誉称号。40篇SCI论文,徐兴健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在兴安盟的田间地头。
粮食、蔬菜、肉禽,这些食用农畜产品作为市民餐桌上的主角,安全性备受关注。
2020年,他带领团队首次独立承接并顺利完成了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任务,为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守护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在品种研发方面,徐兴健与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合力开展水稻研究,为兴安盟水稻科研及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作出了贡献。几年来,徐兴健带领团队承担自治区、盟级科研课题,开展水稻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其他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不同等级成果奖20多项,编写完成《“兴安盟大米”原料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兴安盟大米”原料水稻育种技术规程》《兴安盟优质水稻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等五项技术规程(标准),协助兴安盟盟委、行署,盟农牧局完成“兴安盟水稻百千万工程”实施意见。育成水稻品种兴粳3号、兴粳4号、兴粳5号、兴粳6号和兴粳7号,认定品种龙粳13号、龙粳14号、松粳6号、垦稻10号。
如何将科技成果普及应用,让更多人受益?徐兴健选择通过一言一行将科学精神辐射至大众。徐兴健带领团队每年组织各类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推介常规粳稻选育、水稻旱作技术、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双季燕麦、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四控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科普宣传。
徐兴健,一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却让我们触碰到了科学背后的温度。
细数一项项成果背后的故事,徐兴健心中小小的科研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要,在科技最前沿不断开拓,在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徐兴健谱写出了科技为民的生动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