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关注 内蒙古:藏粮于技“解锁”丰收密码 巴彦淖尔不只是千年粮仓 还有灌渠文化 一针一线“绣”出增收致富新路子 人勤春来早  大棚育苗忙 一支鲜奶冰淇淋 “链”起绿色发展产业链 这里的羊肉更“值钱”

第4版:关注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2 月 21 日 星期二   04

传承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明·地域文化

巴彦淖尔不只是千年粮仓 还有灌渠文化

作者:

本报记者 王丰

巴彦淖尔好地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千里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自西向东奔腾而过,阴山山脉默默地依偎在北面。就在黄河与阴山之间有块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千年粮仓河套平原。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里的一套说的就是河套地区。河套平原不仅湖泊众多、草肥水美、庄稼遍地、牛羊成群,而且水利灌渠网络丰富,它们共同绘出一幅千年粮仓的大美之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河套的水利灌渠文化也是如此。

说河套灌区,有一个人必说,他就是王同春。

王同春从河北邢台先到了宁夏,后又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他未进过学堂,却成为河套开发的拓荒者、著名水利专家,国民政府的水利顾问。

《绥远通志稿》有段文字记载说:“河套水利,至清朝同、光之际,后人所盛称开辟套地、谙悉水脉之王同春者,始至其地。而其先,已有川人郭敏修者凿渠放地于斯土,又有甄玉、侯应魁及郑、田、杨姓地商步伍于后。至光绪中年,遂有缠金、刚目、中和、永和、老郭、长胜、五大股等八大干渠之成功,而以王同春所开渠为首,其尽力独多也。”

王同春熟悉黄河水性。他站在黄河岸边瞭望,就能知“行河”之所在。有一年天旱,黄河水位很低,各渠引水不进,农民们盼水焦急。王同春到黄河岸边巡视,见黄河水流泛起泡沫,就知道水快要涨了。回来见了农民吼喊说:“准备浇地哇,水快回来了。”第二天条条渠道果然水流滚滚。这是他善于观察水情,随时随地留心河流的变化,积累了丰富经验使然。

其实这得益于王同春少年时期的经历,他小时候害了眼疾,致使一只眼失明。12岁随父背井离乡,来到宁夏,宁夏是个水利发达的地方。王同春少年的时期主要就是模仿宁夏的水利工程作“拦河河”游戏。将水利的“堵”“疏”“引”等要理早已悟透在心里。长大后他来到河套地区,以一人之力开出河套千里灌渠。

当时,每开挖一条渠道,王同春都要率众躬亲现场指导。尤其对于建筑渠口、桥梁、涵闸等三项技术性强的重要修筑更是要求严格,他常对干活的工匠说:“若渠口建筑不固,被黄河水冲毁,水就引不入渠;若闸箱修建不好,则无法调节水量;而桥梁建筑缺乏,就会阻碍交通。”王同春对于这三项工程,在当时没有现代建筑设备和材料的情况下,一概使用土办法,充分利用河套平原上取之不尽的枳芨红柳哈茂柴,搅拌红黏泥土作为材料,一层一层地夯实建成。

百姓们都传说王同春“上识天时,下熟地理,能预知河水之涨落,相度地势之高低”。当时曾有一首民歌唱道:“隆兴昌有个‘独眼龙’,其名就叫王同春,大家都称他老财主,开渠筑坝是河神。河套由他来开发,五谷丰登享太平。若非禹王再重生,哪有这样的好光景。”

河套现共有十道大干渠,总长1000余里,共可灌田5万顷,与四川成都平原相等。经他自办和指导别人开成渠道竟有9条之多,巴彦淖尔五原县的隆兴昌集镇就由王同春努力建设而成。当时河套粮食丰盛,每年销于蒙古地区的达50万担。光绪十七年晋冀察绥陕各地大旱,而河套则年成丰收,各地难民来河套隆兴昌的有4万人之多,王同春设粥锅百多口,赈济灾民,并组织难民开渠,以工代赈,这次共用赈粮2万多担。

1925年6月,王同春因病从黄河水利工地回家休养。6月28日,王同春告别人间。

王同春虽然离去了,但他以一己之力开出河套千里灌渠的事迹还在传颂,开通灌渠的精神仍然在延续。

1959年6月,新中国刚成立后的最困难时期,两万多名水利建设大军和数万名灌区民众在巴彦淖尔的磴口县黄河干流上修筑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1961年5月截流成功,河水从这里缓缓流进两岸的良田,一条总长180公里的总干渠使河套灌区灌溉面积由过去的290万亩增加到870万亩,控制灌溉面积达1700万亩。因此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也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闸”。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