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实习生 李嘉琪
人勤春来早,在田垄间孕育丰收新希望。
随着今年内蒙古“春播第一耧”暨推进粮食生产工作现场会在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万亩硬质小麦种植基地举行,全面拉开了河套灌区春小麦播种工作的序幕。
黄河经过河套地区时,泥沙含量还不大,水质比较清澈,流速比较缓慢。河套地区在黄河的灌溉下,土地肥沃,既可以耕种庄稼,又可以放牧牛羊,种植业和畜牧业都非常发达,被誉为“塞上江南”“塞外米粮川”。古人便称之为“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在内蒙古又分为前套和后套。前套牧草青青,是一个很好的天然大牧场;后套盛产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农作物。所以,古人又说“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黄河流经的后套(巴彦淖尔市)是传统的产粮区,正因为如此,明朝史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说:“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今年,巴彦淖尔市计划实施的9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通过项目实施,粮食单产将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三分之一的粮食面积达到“吨粮田”,保障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以上。让农田变成良田、变成高产田。
在临河区城关镇继光村2023年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施工现场,多台大型机械正在田间往来穿梭作业,挖高填低,平整出大片土地。不少村民在田垄边围观,“种了一辈子地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真想再去地里试试身手!”83岁的王老汉笑着说。
黄河流过后套,到了前套。前套就是土默川平原,也是阴山南麓的一片农业区。在清代将草原垦为农田,这样民众的身份也由牧民转变为农民。这里盛产小麦、莜麦、谷子、胡麻、甜菜、豆类等五谷杂粮。去年,呼和浩特市的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跨越,首次突破180万吨大关。其中85%的粮食来自土默川平原。
这里不仅盛产莜麦,而且还“产”二莜面。说到二莜面,其实就是莜面和高粱面的混合物。由于莜面好吃但产量低,高粱产量高但难以下咽。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口粮是个吃紧的问题,只能将二者混合成另一种口味,供给人们食用。莜麦与高粱的混合比例并无定规。比例构成有二八、三七、四六,莜麦的比例越大,蒸出来的颜色就越发粉,吃起来口感就越柔;反之,则发红、死僵硬倔,吃起来就很不顺口了。
二莜面虽然现在已经很难吃到,但提到另一种食物“二米饭”想必都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时过境迁,黄河仍在奔腾向前。俗话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不论是建设高标准农田,还是向农田要效益、挖潜力,都要依托黄河水的灌溉,同时也要及早谋划对黄河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如此,黄河才能更丰沛,才能孕育出丰收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