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直言
5月10日,中国品牌日。
品牌是什么?是人们对消费产品存在的一种意识认知,是价值理念在人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精神象征。简言之,就是产品质量的社会认可标识。
在迎接中国第7个品牌日的时候,笔者想起了两件事。第一件,在前几年的一次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新华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傅军的一次发言引人深思。他为了说明中国振兴民族品牌的紧迫性,当场秀出了自己的手表,他说,“我手上的这块手表是花38万元购买的,真的值38万元吗?肯定不值。可我购买的就是人家的一个品牌。”现身说法,把品牌的价值说清楚了。
第二件,也是在一次全国两会上,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请她所在的讨论组的同志品尝米饭,进行盲测。她把3个国外生产的电饭煲和格力产的电饭煲放在一起,放进同样的大米蒸熟,分别让每位在场的同志品尝一口,众口一词的结论是:国产的电饭煲蒸出的大米最可口。当时,根据媒体报道,不少国人从海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尝过米饭之后,董明珠的话题来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早已成为第一制造大国,但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仍然是低端的廉价产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追根溯源,还是一个创品牌、创名牌的问题。” 这样的讨论发言随即引起共鸣,共识很快高度一致。这就是产品的优质优选优推问题。
品牌价值来自哪里?答案非常明晰,增强创新意识,生产更多富有技术含量和用户满意度很高的产品,满足人们更多元、更丰富、更贴心的需求,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宣传,从舆论环境上树起中国品牌的形象,亦是当务之急。
品牌是无形的资产,却是有形的价值。品牌意识不强,推广力度不够,我们的老字号、名优产品就走不出去。养在深闺人未识,只能在相对狭小的圈子里徘徊。品牌就是破圈的法宝,走出深闺,只有品牌引路先行,才能不断开拓出新的天地。
品牌不仅是企业形象,更是地区形象,乃至国家形象。从“人民”“红旗”等响彻全球的商标,到“伊利”“蒙牛”“兴安大米”的“蒙”字标,都是荣誉的象征,时代的标志。
第7个品牌日到来了,本报推出“蒙”字标大型特刊,展示我区的品牌形象,为品牌日各项活动、为内蒙古品牌的蓬勃发展献上媒体的赞歌。
让我们坚信品牌的力量,为内蒙古品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击鼓鸣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