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刘永胜从乌海市农林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乌海市治沙林场工作,带着根植沙海的绿色梦,从此开始了为绿色而奋斗的人生旅程。
种树的人没有阴凉可乘,他们面对的都是荒芜的沙地。对此,刘永胜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一到单位,他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学习育苗、干旱区治沙造林技术,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不断充实和加强。他引进了新疆杨覆膜育苗技术,并广泛推广,为林场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事治沙造林工作是艰苦的。2005年,白独贵湾沙区荒漠调查、规划时,沙区没有道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全凭两条腿徒步调查。当时正值六七月份,炎炎酷暑,连动物都懒得出来。可刘永胜天天穿着运动鞋、运动服,戴着草帽,拿着图纸在烈日下翻沙越岭,调查记录,任凭汗水流在脸上、背上,一天下来满身的汗。
条件艰苦,但刘永胜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每天精神饱满地带着工组成员奋战在“战场”上。刘永胜说:“林业工作虽然辛苦,但辛苦是一种磨炼。辛苦中,我体验到了人生的乐趣;辛苦中,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辛苦中,我充实了奉献的人生。所以工作虽然辛苦,但我的心不苦。我为这份辛苦而骄傲。”
昔日黄沙漫漫的白独贵湾,现在已成为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绿化逐步步入了正轨,负责林业生产的刘永胜依然在林业治沙的一线工作。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困难,哪有就有他的身影。
林业工作需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多年来,凭着一双“铁腿”,刘永胜几乎踏遍了整个白独贵湾,对那里的地形地貌、立地条件、林种结构、林木生长、地下供水管道等情况都非常熟悉,而且他还摸索出了不少先进实用的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被同志们誉为治沙站的“活字典”“活地图”。
天道酬勤,2006年以来,在刘永胜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800多公顷。如今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绿洲,森林覆盖率达54.6%,活立木总蓄积量14120立方米。荒原变林海,沙漠变绿洲,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已变成市民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看着山上的那片绿色,刘永胜内心无比自豪。“过去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值了!”刘永胜说。
(段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