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要闻 第四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大幕将启 品牌成就乌兰沟甜蜜事业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旅产业再提档 “磴口模式”里的绿色故事 林下生“金”  绿富双赢 阿尔山:旅游赋能乡村振兴

第1版:要闻 PDF原版PDF原版
上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 年 09 月 05 日 星期二   01

“三北精神”里的内蒙古力量系列述评之六

“磴口模式”里的绿色故事

作者:

本报记者 王丰

有农田的地方就有防护林。从高空俯瞰,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田成方、林成网”,高大乔木林围绕一片片农田四周而生,纵横交织成防护林网,将农田紧紧护住。

“磴口县77%的面积被乌兰布和沙漠占据,农田防护林网是磴口防沙治沙模式的核心组成,也是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城镇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张景波说。

如今,磴口县林草覆盖度已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37.2%。

从1952年开始,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磴口建成了一条长154公里的大型防沙林带。此后,磴口县相继实施了乌兰布和沙漠“防、灌、固”结合的治理方案,并以“三北”工程为契机开展了荒山、荒沙、荒地、荒滩“四荒”承包造林;1979年中国林科院在磴口县成立了内蒙古磴口实验局开展治沙科研,为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撑。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是历史性转变。

与此同时,磴口县坚持治沙与致富两手抓,充分利用乌兰布和沙漠适宜中草药材种植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中草药材生产加工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中草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以光伏治沙区为示范,推进沙漠资源高效利用,已建成光伏并网规模77万千瓦,光伏板下种植柠条、梭梭、甘草等沙生植物1.42万亩,以光、林、草、药等模式实现治沙35万亩。

截至目前,磴口县共有沙产业经营主体90余家,完成产业治沙经营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种植优质牧草15万亩;接种肉苁蓉、甘草等近14万亩;红枣、葡萄、枸杞、沙棘、连翘、黄芪等水果、中草药材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单纯的营造林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在风沙中坚守,在传承中创新,实现“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协同发展。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