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关国本,粮系民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金秋时节,在内蒙古大地的高标准农田里,茁壮的农作物酝酿着丰收的希望和喜悦,绘就现代农业好风景。
2022年和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安排“真金白银”,实施奖管结合,着力推动全区多建、快建高标准农田。内蒙古自治区财政累计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97.02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795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通辽市科尔沁区依托高标准农田,突出高效节水灌溉和耕地质量提升,将曾经的“巴掌地”转变成稳产高产的希望田,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查干敖村是余粮堡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村,近日,全村5600亩高标准农田迎来了沉甸甸的收获季。收割机、运粮车,分工明确,穿梭作业。这两天,村民王淑霞家开始收割玉米,在机器的助力下,收割、剥皮、秸秆粉碎、装车,一气呵成。
一直以来,土地就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一块平整、宽阔的田地更是“金贵得不得了”。
据了解,2022年起,余粮堡镇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涉及34个村,117038亩土地。查干敖村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东风,将耕地由之前的管道输水灌溉全部改造为高效节水灌溉,水肥施用实现一体化、精准化,还避免了土地板结,改善了土壤质量,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力。
余粮堡镇查干敖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孙波说:“今年我们实行水肥一体化项目以后,现在老百姓测产每亩地增加产量达到200斤左右,全村增加的玉米达到110余万斤,村民增收达到110余万元。像我们村一般每家都是在40亩地左右,每家都能增收8000多元
钱,再加上他的打工收入,增加收入达到15000元到20000元。”
要想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盐碱化耕地改造是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鄂尔多斯市共有耕地903.9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约194.7万亩,中重度盐碱化耕地约86万亩。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因地制宜推进盐碱地改良,曾经的盐碱地正逐渐变成标准农田和“水上牧场”。2019—2023年,鄂尔多斯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完成轻度盐碱化耕地治理任务21.5万亩,在达拉特旗和杭锦旗实施中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面积4.1万亩,辐射带动周边40多万亩盐碱化耕地通过自主改良实现提质增效。
“项目按照高标准农田基础建设,采用新型环沟漫水的灌溉方式,起到排碱洗盐的作用。种植养殖全程利用生物胁迫原理,仅使用有机肥。河蟹和鱼摄食杂草和害虫,并为水稻松土,其排泄物作为肥料,水稻吸收河蟹的代谢产物,可净化水质。去年水稻产量达到65万斤,今年总产量预计可达100万斤。”准格尔旗大路镇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副总经理乔生介绍。
为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管理,更好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需求,自2022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实行专账管理、闭环运行,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安全稳定,也为及时足额按工程进度付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规范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自治区财政厅印发《统筹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自治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当年项目建设成效好的旗县(市、区)给予奖励,安排1000万元对建成项目管护成效好的嘎查村集体给予奖励;为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政府“大包大揽”、土地承包经营者无法参与、群众筹款意愿不强、筹资投劳部分未能落实到位等问题,自治区财政厅印发《关于规范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项目实施范围及主体,规范审核和备案程序,落实建设任务和资金。印发《关于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组织农牧民群众筹资投劳的实施意见》,支持实际耕种土地的经营主体全过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制度制约将筹资投劳部分落实到位,积极引导多元化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达到群众参与、共同建设、农民增收的目标。
统计数据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用不到40%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产出了全区近70%的粮食,成为促进全区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因素,为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了基础保障和广阔空间。
万亩粮仓田畴起。“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正在广袤田畴落地生根,一片片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托起致富希望,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铺展开来。
(本报综合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