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要闻 发力“三品”建设 擦亮阿尔巴斯绒山羊品牌名片 “幸福码”为困难群众幸福“加码” “十四冬”火炬传递活动在呼伦贝尔市举行 年味浓 花市旺 治沙和增汇正在内蒙古融合发展 跨越千年 内蒙古大豆深藏的文化图景 二连口岸“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贸易额突破3亿元

第1版:要闻 PDF原版PDF原版
上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2 月 06 日 星期二   01

跨越千年 内蒙古大豆深藏的文化图景

作者:

本报记者 王丰

流传数千年的大豆,在中国经历了从主食到副食、区域种植到广泛种植的历史变迁。现在,“中国豆”已跻身全球重要农作物之列,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之一。

2009年4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一种呈长椭圆形,背圆鼓、腹微凹的碳化植物进入考古人员的视野——这是135粒碳化大豆。

在二道井子这个具有高度发达农业经济的遗址中,百余粒大豆在同时出土的25万余粒碳化植物种子中并不显眼,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它们将内蒙古大豆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4000—3500年前。

据《辽史丛考》等文献记载,呼伦贝尔是在中国最北方从事农业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深厚的农耕历史。

17世纪中叶,达斡尔族居住黑龙江中上游以北地区时,就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业。迁居黑龙江以南嫩江流域以后,在农作物的生产、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业的节气、测农事、禳灾、祭祀等方面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直到清末,他们还采用“一犁挤”的种植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明背负历史,生生不息,一路走来,一如世间烟火。

19世纪中叶以后,呼伦贝尔逐渐开始大面积种植大豆,已有百余年的大豆种植历史。

大豆,源自内蒙古。如今,内蒙古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面积和总产约占全国大豆面积和总产的12%,均居全国第二位。

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2022年,内蒙古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833.1万亩,产量245.5万吨,单产133.9公斤/亩,面积、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被誉为“大豆之乡”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豆已不仅仅是最重要的农产品,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豆文化。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依托大豆开发了农家乐、乡村游等旅游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文旅融合。同时通过丰收节等节日,发掘大豆价值,弘扬农耕文化。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