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子旺
河套远古文明是一扇门,萨拉乌苏就是这扇门上的锁头,100年前“河套人”现世是人们探索远古历史的一把钥匙。
清流沙山,相互依存,数万年前,这里是“河套人”的文明摇篮。
1922年至1923年,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在鄂尔多斯乌审旗萨拉乌苏采集到了大量石器、动物化石以及骨角器、动物碎骨等遗存,其中,包括一枚“河套人”牙齿化石。他们将本次重要考古发现向世界公布:“在旧石器时代,中国的古人类可能属于一支规模很大的人群,这支人群不止一次形成迁徙的浪潮,向西到达欧洲。”
萨拉乌苏从此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现保存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萨拉乌苏遗址发掘出土的200多件石器。这表明,“河套人”掌握了十分高超的打制技术,体现了他们对石料的高度开发和充分利用,具有对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高度认知和开发利用能力。
让古老的文化遗存活起来。以2023年萨拉乌苏遗址发现100周年考古论坛召开为契机,向全世界宣传萨拉乌苏遗址,同时高质量开展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加快萨拉乌苏遗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申报工作,启动建设国家5A级景区,努力将萨拉乌苏遗址打造成为世界级古人类暨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重要平台和科普基地。
一直以来,内蒙古重视萨拉乌苏遗址的研究保护,先后建成了萨拉乌苏湿地公园和萨拉乌苏遗址公园。2022年又将两座公园合并,成立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发展中心和萨拉乌苏“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
一个个对萨拉乌苏遗址实施“保护、开发、利用”的系统工程正在步步推进,这是萨拉乌苏的幸事。
编辑: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