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要闻 “新”动不止“质”胜未来 土城子:内蒙古沿用年代最长的古城 兴和县: 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产业 “林+”模式  绿色振兴 向沙漠沙地要产业 内蒙古下达2.14亿元支持汽车以旧换新

第1版:要闻 PDF原版PDF原版
上一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7 月 09 日 星期二   01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起向“绿”系列报道之50

“林+”模式 绿色振兴

作者:

本报记者 迪威娜

通讯员 斯日古冷 赵泽华

“不与良田争地,不和草木为敌,不怕山高林深,不负山青水绿。”这四个“不”是对巴彦淖尔林下产业发展的形象描述。

近年来,巴彦淖尔依市托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高标准发展梨果产业。巴彦淖尔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引进“西农栽培模式”,建成杭锦后旗、五原县经济林试验站,强化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2023年底,巴彦淖尔市梨果类面积超14万亩、产量超12万吨,梨果类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59个,已陆续打造出“河套酥梨”“二丑”等10多个梨果品牌。各旗县区利用电商平台开启优质果品“触电上网”销售方式,全市50%的鸡心果、20%的河套酥梨通过线上销售。

规模化推动酿酒葡萄产业。目前,已建成年产500吨有机高端葡萄酒庄1座,引进赤霞珠等酿酒葡萄品种18个、红提等鲜食葡萄品种10个,内蒙古诺民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磴口县盛世千源农林有限公司等企业累计种植酿酒葡萄近0.15万亩。诺民公司已经生产出了品质很高的漠北金爵葡萄酒,设计年产300吨的葡萄酒窖、酒庄等已经投产,目前年产葡萄酒120吨,酿酒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已经显现。

巴彦淖尔市属西北道地药材产区带,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多年来,大力推广肉苁蓉产业。截至2023年底,该市梭梭接种肉苁蓉面积约21.1万亩,年产量970吨。引种推广中草药产业。2020年以来,杭锦后旗引进内蒙古得乐沃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林下中草药种植试验示范。先后引种以皂角、酸枣、连翘、金银花为主的木本类和以白芍、赤芍、防风、板蓝根、射干为主的宿根类中草药品种29种。

2024年,乌拉特前旗种植芍药、甘草、黄芪、桔梗等2320亩。目前,乌兰布和沙区引进金丰、王爷地等中草药企业40余家,主要种植甘草、锁阳、黄芪、枸杞等。

此外,积极发展林农结合、林畜结合模式,有效促进林下资源的开发。乌拉特前旗积极打造契丹香果、鸡心果、杜梨+小麦、沙葱、葫芦、小米和酸枣+辣椒等林下间种模式,2024年,间种面积达到5281亩。五原县、杭锦后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试验林下放养鹅、鸡模式,解决林间杂草和害虫清理问题,同时,鸡鹅粪还田还能提高土壤肥力。

早在2011年,磴口县就率先开展光伏治沙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大力推行“以光锁沙、以草固沙、以树挡沙、以沙生金”的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在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方面,巴彦淖尔市本着“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治用并举、三生共赢”的思路和原则,优化布局,分沙漠沙地、阴山北麓、河套平原3大区域。光伏+生态治理,统筹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既防沙害,又用沙利,系统推进增绿、增能、增收,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大力发展有机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实现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

生态美连着旅游旺。巴彦淖尔市积极推动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已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9处、沙漠公园4处、地质公园2处、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7处,丰富的生态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24年,巴彦淖尔市计划创建自治区级绿化美化示范县1个、森林乡镇5个、绿化美化示范村70个。巴彦淖尔市在国有场圃建设5处保障性苗圃,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4000万株,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发挥好保障性苗圃的支撑保障作用。

从春的播种、夏的繁茂至秋的收获、冬的蕴藏,每一株高大挺拔的树木,每一片铺青叠翠的山林,每一张因绿而富的笑脸,都映射着巴彦淖尔“林+”模式走出的坚实步伐、收获的累累硕果和绿色振兴的澎湃力量。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