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子旺
庙子沟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黄旗海南岸丘陵地带,是探寻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经过详尽的考古发掘研究和碳14测定,该遗址的相对年代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时代晚期相吻合,绝对年代可追溯到距今5500至5000年前。这一遗址不仅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掘面积最广、遗迹保存最完好、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遗址,更是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该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从1985年到1987年,连续三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为世人呈现了一个保存相对完整的原始村落遗址。尽管现今的庙子沟村已是一片荒芜,但其在考古学界史前聚落研究的领域中,却拥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研究价值。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共发掘出房址50余座,灰坑、窖穴130余个,以及墓葬40座。同时,还出土并复原了各类陶器700余件,这些陶器以小口双耳罐为主,还包括筒型的盛放器和煮饭用的炊器。此外,还出土了较为完整的石器、石环、玉器以及蚌螺串纹装饰品等千余件。
整个村落的布局井然有序,房址成排,坐西朝东分布。精美的彩陶器、筒型罐以及磨制精致的石器无不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工艺水平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陶器的发明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庙子沟遗址出土的陶器,尤其是陶制筒型罐,作为内蒙古东中南部文化遗存的代表,从东北地区经黄旗海,向西延伸至鄂尔多斯地区,这种陶器组合既体现了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特色,又彰显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考古发现证实庙子沟遗址的年代与阴山以南的包头阿善遗址、托克托海生不浪遗址等遗址的年代相差无几。这些遗址共同构成了北方古代文明的重要拼图,揭示了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编辑: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