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健康 大病保险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北方十省妇幼健康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 达拉特旗 举办应急 救护培训 跨区域医疗合作为百姓就医打通“绿色通道” 上海名医汇聚包头开展义诊 防止疾病“秋后算账” 少吃4样,顺利入秋

第7版:健康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08 月 06 日 星期二   07

立秋重养生

防止疾病“秋后算账”

作者:

立秋,是秋季的起点。《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指出,秋季气候干燥,冷热多变,老年人、小孩等体质较差者容易出现感冒、腹泻等病症,血压也易因气温变化而波动,需格外注意保健防病。

合理膳食 保护肠胃

炎炎夏日,很多人会出现食欲不佳的表现,立秋之后,气温由热转凉,食欲增加,人们开始“贴秋膘”,即进食味厚的美食佳肴弥补夏季消减的体重,为冬季增强抵抗力打下基础。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盲目“以肉贴膘”的方式并不可取。虽然时至立秋,但余热未消,人体的胃肠功能仍然较弱,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若此时进食太多肉类反而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且,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或者老年人来说,盲目“贴秋膘”反而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发作或加重。

此外,秋季燥气当令,容易耗伤津液。《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故此时饮食当坚持“少辛多酸”的原则,以清润、收敛为主,尽量少食用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散之品,多食用一些甘味、酸味的滋阴润肺之品,如蜂蜜、银耳、雪梨、百合、荸荠、甘蔗、莲藕等,还可辅以沙参、麦冬、石斛等养阴生津润肺的中药煮粥煲汤饮用。同时,还应注意秋季大量新鲜水果上市,在享受美味时应有所选择和节制,以防损伤脾胃阳气。糖尿病患者更应少食用太甜的水果,尽量以西红柿、黄瓜、萝卜等蔬菜代替。

调节情绪 谨防忧郁

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日照减少,气温下降,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萧瑟,秋雨凄凉,一些老年人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心中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惆怅、烦躁等感伤情绪。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情绪调节,以防秋愁伤身。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忧容易损伤肺气,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情绪的耐受力下降,容易产生悲忧情绪。如何缓解这种秋季的肃杀、悲凉之气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因此,在情志调摄上,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以顺应秋季的容平之气,正所谓“气定则神闲,神闲则性静”。老年人应保持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遇伤感事应主动排解,可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并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或多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登山等,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怡情舒心。

起居有常 抵御秋燥

夏季持续高温,人们易出现心烦、焦躁、易怒等“情绪中暑”状况,造成人体能量消耗透支。而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人的情绪容易因身体能量消耗过多而出现疲劳、困乏等现象。加上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时间减少质量下降,也会加重“情绪疲劳”。为摆脱这种不良的“秋燥”情绪状态,需要在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调整。平素要注意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调整作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舒展肺气;而中午适当小睡,也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另外,还可以在室内摆放绿萝、吊兰、虎皮兰等绿色植物,增添活力,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对摆脱与人体缺氧有关的困乏状态有一定作用。

民间自古流传“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此时应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薄衣御寒,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以提高机体御寒能力。但需注意“秋冻”不宜冻脚,以免寒邪侵袭惹病上身。

适量运动 增强体质

秋季天高气爽,气温始凉未寒,正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俗话说“动则不衰,乐则长寿”,故此时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锻炼心肺功能,增强机体耐受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户外活动,如年轻体力较好者可选择打球、爬山、骑车、游泳等,年老体弱者则可选择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练八段锦等较为和缓的运动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运动方式,运动强度都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汗出太过,耗损阳气。锻炼前也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以免造成关节韧带拉伤、肌肉拉伤等。

虽然秋季气候宜人,但较为干燥,运动前后要多饮水,以保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提高口鼻黏膜的防御功能,促进周身血液循环;切忌暴饮,应少量、多次、慢饮,逐渐补充水分。如果运动过程中流汗过多,还可选择饮用淡盐水,以补充体内流失的钠。

(据《中国医药报》)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