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要闻 农牧智能化,建世界稀土之都 光伏聚能 黄沙生金 林西县:打造北方 最大草原花菇生产基地 杭锦后旗: 村集体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

第2版:要闻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 年 11 月 26 日 星期二   02

内蒙古经济之变:

农牧智能化,建世界稀土之都

内蒙古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奶罐”、产出优质羊绒,还建起了“光伏长城”、引稀土企业组团设厂

作者: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周楠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11月中旬,初冬时节,北疆大地空旷辽远,呼伦贝尔草原早已褪去绿意,额济纳旗的胡杨林也逐渐卸下金黄。

冬日的内蒙古进入农闲季节,工农业生产却依旧忙碌——呼和浩特的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里,奶牛站在智能化挤奶设备上,“转圈圈”就能完成挤奶;在包钢的稀土钢板材厂,热轧生产线轧机轰鸣,火红的钢坯在1000多摄氏度的生产线上反复轧制;在鄂尔多斯集团针织一厂车间里,一台台智能化纺织设备加速生产,工人们抓紧赶制订单。

如今的内蒙古不仅有牛奶、羊绒和钢铁,还实现了从“羊煤土气”到“风光储氢”的转型蝶变。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竖起了总长133公里、平均宽约25公里的“光伏长城”;在包头的稀土高新区,外省企业“组团”建起了工厂。

摆在内蒙古面前的发展课题还有很多:传统农牧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型?如何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又如何巩固“绿色算力之都”“世界稀土之都”的优势?

记者近日跟随“不一样的内蒙古”主题宣介活动采访团,前往呼和浩特等多地开展为期5天的调研,走访了蒙草生态、伊利集团、包钢股份、鄂尔多斯等多家国内龙头企业,探寻资源大省的转型之道。

“青城”“乳都”也有智能制造

呼和浩特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既有敕勒川万亩草原,也有百余座规模化奶牛牧场,如何从“一棵草”“一杯奶”孕育出产业集群?

内蒙古草资源丰富,育好种、种好草是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呼和浩特城区驱车向东北,半小时车程便到达敕勒川万亩草原。

曾经因为草原退化和人为不合理利用,这里一度变成黄沙飞舞之地。让敕勒川草原重现生机,是蒙草生态的一项重大工程。

蒙草集团副总经理陈睿珏介绍称,蒙草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200种、6万余份,选育295种乡土植物。在盐碱地土壤改良方面,通过对土壤成分分析,有针对性地引入能够吸收盐分或者改变土壤结构的植物。

绿电转草,发展现代农牧业新质生产力,也是蒙草的创新成果。陈睿珏说,绿电转草技术可利用新能源发电产生的富余电力来提供光照,以支持快繁牧草工厂内植物的光合作用。目前,该技术正处于中试阶段。一旦实现规模化应用,将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解决牧区牧草供应不足等问题。

除了草原生态红利,呼和浩特还被誉为“中国乳都”,拥有百余座规模化奶牛牧场和全球乳企前十强的伊利、蒙牛。

今年以来,乳业发展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乳业巨头如何迈向智能制造?

距离呼市市中心近40公里,在土默特左旗的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上午9点半,奶牛们开始了新一天的“转圈圈”挤奶工作。

走进牧场就能看到,一头头奶牛站在智能化转盘式挤奶设备前,80头奶牛的挤奶工作用时只需8分钟;距离这里不远的伊利健康谷,可以日处理鲜奶6500吨,年产奶粉6万吨,年产奶酪20万吨。

“全国人民每喝6杯奶,就有1杯多来自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农牧环资处处长黄占兵告诉记者,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奶罐”,奶牛存栏、牛奶产量、乳制品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如何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也是乳业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说,该中心自2022年获批以来,建设了集聚10余名院士和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紧握科技牌,紧盯技术创新,聚焦乳业技术革新,开展基础性、撬动性、颠覆性技术攻关。

呼和浩特市不仅有草原、牛奶,还有了智能制造、绿色算力。

呼和浩特和林格尔新区就承担着算力产业发展的任务。该新区于2017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规划建设面积496平方公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建设数据中心集群,目前新区引进落地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中国银行等数十个数据中心项目。

算力产业可以将价格低廉的绿色能源输出为算力,那么,算力如何让企业获益?通过一组数据,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曹占伟给出答案——1吨煤的售价是383元,如果用1吨煤发电就可以升值到615元;如果用1吨煤发的电支持算力,就会产生8854元的效益。

钢城“稀”引企业组团设厂

从呼和浩特市出发一路向西,与阴山山脉相伴,约2小时车程就到了包头。

与这座城市紧密融合的包钢,今年迎来成立70周年。过去,这个“内蒙古工业长子”创造了新中国钢铁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生产出我国首支每米60公斤钢轨、首支每米75公斤钢轨、首支轻型薄壁大型工字钢、首支直径244.5毫米大口径国产石油套管。

如今,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与铁同源共生的稀土,逐渐成为包钢的主角。

一走进稀土钢板材厂车间,我们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热浪——1000多摄氏度高温的钢坯在热轧机器上奏着工业生产的激昂乐章,最终变为1.2毫米厚的钢板。

包钢股份稀土钢板材厂热轧作业部工长王嵩形容:“这就相当于我们用擀面杖擀饺子皮,冲过来再推过去,两分钟一块钢板就轧好了。”

包钢股份稀土钢冷轧板材厂生产厂长王小平介绍道,目前,汽车、家电、光伏是稀土钢冷轧板材的主流市场。汽车板材国内市场还在继续增长,家电板材主要以出口为主,国内市场主要在华东、华南地区。

包头稀土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包钢。包头有“世界稀土之都”之称,在推进“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背景下,这座城市正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在包头市青山区的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塔吊旋转、机械轰鸣。卧龙永磁电机的相关应用项目就在加快实施,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电机产业园内的现代化厂房项目占地200亩,今年5月下旬开工建设,将于12月建成投产。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秦俊峰说,磁材未来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智能制造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暖城不仅有羊绒

还有“光伏长城”

从包头向南,经过黄河,驱车约一个小时就到达了鄂尔多斯的达拉特旗,“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就位于此。

深入库布其沙漠腹地,我们走进了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现场。

光伏基地有一座12层高的观光台,登上便可以远眺南部硬梁,俯瞰脚下的库布齐沙漠,以及北部的黄河滩地,最为壮观的是几乎布满沙漠的光伏板,即“光伏长城”。

达拉特旗规划的这座总长133公里、平均宽约25公里的“光伏长城”,年发“绿电”可达20亿度,年节约标准煤68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65万吨、粉尘45万吨。

在光伏板的庇护下,乔、灌、草混合种植,经济作物连片萌生。既发了电,又治理了沙漠,还实现了经济效益。

“沙漠里最缺的资源就是水。我们在基地内建有一个50万立方米的蓄水池,称‘月亮湖’。湖里的水是周围煤矿使用后的废水,将废水处理达标后,再通过滴灌的方式对光伏板下的植物进行灌溉。”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能源局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李凯告诉记者。

他还介绍道,预计到2030年,达拉特旗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3700万千瓦,综合治理面积292万亩,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同增效。

鄂尔多斯被称作“暖城”“绒都”,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让“软黄金”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成为鄂尔多斯市羊绒企业和政府的努力共识。

“多年来,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持续推进羊绒标准建设,目前已经制定6项国际标准、16项国家标准和22项行业标准。”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羊绒服装集团绒纺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友介绍称。

目前,鄂尔多斯已逐步构建起上中下游齐备的全链条特色产业集群,羊绒产业获批国家级绒山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