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鑫
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那一条条蜿蜒于沙海之中的穿沙公路,宛如坚韧的脉络,既为治沙物资与治理举措深入沙漠腹地开辟了通途,又为沙区民众与外界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更为沙区的蓬勃发展铺就了坚实基石。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区,一条穿沙公路横亘在无垠的沙海中,向大漠深处延伸,将沙地一分为二。路两侧的草方格里的苗木比肩而立,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编织出绿色希望的经纬线。
全长91公里的乌白路连接304省道和305国道,将沿线30万亩稻田以及海拉苏乳品小镇、大兴荷花小镇等10余个景区、景点串联成线,不仅把沙漠旅游资源变为优质自驾游打卡地,也让藏在沙漠腹地的“珍馐美味”走出“深巷”,直接或间接带动近8万名沿线群众增产增收。
近日,喜讯传来,经积极争取,财政部提前下达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专项资金30.62亿元,其中安排内蒙古“穿沙公路”项目切块资金17.8亿元,用于支持提前实施2025年“穿沙公路”建设,此项资金也是中央首次支持内蒙古“穿沙公路”建设项目。
回溯往昔,1997年6月16日,内蒙古第一条穿沙公路锡乌线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拉开序幕。时至今日,曾经两车道的一条柏油路变成“两横四纵”总里程近930公里的沙漠公路网,公路两侧的点点植被像绿色的铆钉,将流沙牢牢锁住,让库布其从“死亡之海”变为“聚宝之盆”,绘出一幅绿富同兴的秀美画卷。
2016年10月,全长208公里的通(古勒格淖尔)额(尔克哈什哈)穿沙公路全线贯通。当时,额尔克哈什哈为内蒙古当年仅剩的不通沥青路的3个苏木之一,因交通不畅导致经济发展迟缓,成为阿拉善盟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一座“孤岛”。
2017年,京新高速公路临(河)白(疙瘩)段全线通车,这是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也是内蒙古交通人践行“穿沙精神”的典型案例。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建设者在风积沙路段设置了1570万平方米“井田”,如今,“井田”沙生植物已经成活,沙米、红柳与黑色的公路,为沉寂的沙漠带来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多年来,内蒙古在公路建设养护和防沙治沙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以路划区、分块治理、锁住四周、渗透腹地”的“以路治沙”模式,让沿线绿起来、富起来、火起来。目前,已经广泛推广应用于区内相关盟市,也为相关省区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走出了沙漠防控治理的一条新路。
当前,“穿沙公路”正以其独特的“以路治沙”模式,打通着沙区群众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成为沙区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纽带。条条穿沙公路的开通,不仅加速推进沙地综合治理,串联起绿色廊道,还为沙区发展创造无限可能。内蒙古交通部门已编制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区“以路治沙”发展规划(2024—2030年)》,正在全力做好“穿沙公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