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防沙治沙在2024年再次迈出历史性步伐——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深入推进,全区上下坚定自觉当主力、打主攻,全年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238万亩,以日均治沙6万亩的骄人战绩领跑全国,再次刷新“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内蒙古”的定义。
何以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
作为全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内蒙古用实践作答。
怎么治
——模式创新、科技赋能,防沙治沙开启“倍速模式”
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的乌白公路,2021年通车,全长91公里,横贯科尔沁沙地。公路两侧,柠条、樟子松、黄柳向沙漠深处延伸,可能只有天边高低起伏的沙丘,记录着这片土地嬗变前的模样。
这条路,是治沙的路,也是发展的路。治沙物资、治理措施由此进入沙漠腹地,同时它将沿线4个苏木(镇)的特色产业、生态农牧业、红色研学点和特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为沙区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乌白公路是翁牛特旗建成的第13条穿沙公路。2003年至今,16条穿沙公路六横十纵将境内的科尔沁沙地切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351万亩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以路治沙”打通了远沙大沙运输通道和沙区群众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成为内蒙古治沙史上的一大创举。在打好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中,内蒙古大力推广“以路治沙”模式,2024年开工建设穿沙公路26条,建设规模450公里,带动治沙85.8万亩,跑出防沙治沙的加速度。
四大沙漠、四大沙地自西向东分布,“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60%的工程量在内蒙古。
沙怎么治?需要上下一盘棋的坚定信念,需要久久为功的坚决行动,更需要科学多样的治理模式和手段。
多年来,内蒙古探索出库布其模式、磴口模式、“以路治沙”等有效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今天,在科技的加持下,内蒙古防沙治沙进入“倍速模式”。
植树机器人,每天可植树约180亩,是人工作业的数十倍,成本仅为人工的30%左右;沙障铺设灌木扦插一体机,实现可降解的植物纤维沙障铺设和沙柳扦插同时进行,大大降低治沙成本、提高作业效率;飞播无人机,种植效率较人工种植提高100倍,较普通机械种植提高10倍……
2024年,内蒙古拿出1.06亿元用于防沙治沙技术攻关。目前,一些先进机械和技术已经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生态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其中,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机械化率已经达到75%以上。
治什么
——产业创新、沙里掘金,治沙也致富
2024年12月30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开了拍摄于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的光伏电站卫星图像:2017年还是荒凉沙漠,短短几年内已变身为大规模新能源供应基地,“死亡之海”成为光伏发电的“潜力之海”。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