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
这只是获得国际国内广泛赞誉的“光伏长城”的一部分。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到达拉特旗再到准格尔旗,一条绵延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治沙带正在拔地而起,将黄河和库布其沙漠隔绝开来。
“光伏长城”是内蒙古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内蒙古产业治沙的创新实践。“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的立体模式,实现增绿、增能、增收统筹推进。2024年,一体化工程治理沙化土地238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
荒漠化不仅是生态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内蒙古12个盟市103个旗县,沙化土地遍布12盟市92个旗县,广大沙区群众一度因沙而困。
治沙,治什么?不仅治生态,还要治穷根。
2024年秋天,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乌兰哈少嘎查1600多亩酸枣迎来丰收。酸枣树抗旱耐瘠薄抗风沙,酸枣仁是道地中药材,叶子能做功能性茶叶,果肉能做酸枣糕,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14年,村民任二换带头搞酸枣造林,将原本光秃秃的砂石滩,变成了有稳定产出的酸枣园,引发周边村民纷纷效仿。
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先锋主力,巴彦淖尔市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药材、林果等产业,形成了基地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一体化产业链,昔日“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生态产业化是生态价值实现的核心环节,也是生态建设可持续的必然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点沙成金,开辟出一条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以特色经济林、中药材、灌木原料、沙漠生态旅游、光伏治沙等产业为主,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利益联结机制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模式,把荒沙荒漠变成发展沃土,实现了治理长效化。
谁来治
——多元投入、多方参与,全民共建共治共享
每天到自家的草场上巡查一圈儿,不仅保护了草场,还能挣到国家项目的管护费,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呼布尔嘎查牧民朝鲁门体验到了“以工代赈”的好处。
2023年,朝鲁门家5190亩沙化草场被划入生态治理项目区,在项目实施的3年间,当地每年按1亩3元的标准落实管护费,朝鲁门每年从中获益15570元。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内蒙古大力推广“以工代赈”,要求防沙治沙项目“以工代赈”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各地充分挖掘项目建设、后期管护等环节用工潜力,使农牧民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全区掀起了全民治沙的热潮。
2024年,全区“以工代赈”带动群众增收8.5亿元,实现荒漠化防治、新能源发展、老百姓增收共赢。在防沙治沙中推行“以工代赈”被国家认可推广。
“三北”六期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完成了7824万亩建设任务,剩余任务量依然不小,且越往后越难。
谁来治沙?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是内蒙古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治沙“法宝”,也是内蒙古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底气。
为加快推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进程,内蒙古积极探索建立“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多方参与新机制,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基金会,累计接受社会捐资达8150万元,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
生态建设和保护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单靠内蒙古就能完成的。为此,内蒙古构建起区域联动、齐抓共管的联防联治机制。
区外,与宁夏在毛乌素沙地208公里关联区开展荒漠化防治,与甘肃签署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与辽宁共同建设防护林带,打造联防联治示范区。区内,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阿拉善沿黄5盟市签署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携手阻击流沙入黄。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随着防沙治沙往深处挺进,内蒙古致力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示范性工程,将更多的治沙经验推向“三北”、推向世界、造福人类。(霍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