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岁首,农为行先。眼下,内蒙古各地全力以赴抢抓农时,春耕生产一线生机勃发。相较以往,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进一步大显身手,一幅“科技春耕图”在北疆大地铺展。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确保农业生产顺利开局,2025年截至目前,内蒙古财政厅已下达支农资金近266亿元,用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为春耕备耕生产增添动力。其中,强化农业产业发展、优化科技引擎,下达农牧业产业发展资金13亿元,专项用于兑现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鼓励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购置先进农机具,让春耕生产更高效、更智能。
在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浩田农机公司院内,液压反转犁、撒肥机等百余台农机整齐列队,技术人员正为农户调试设备。“这台43.8万元的农机可享7.22万元补贴,政策给力。”吉生太镇农户张海君计划购入两台大型农机。他算了一笔账:合作社年种植马铃薯、玉米1300余亩,新农机可自用兼代耕,去年纯收入超百万。
四子王旗农牧和科技局数据显示,当地农机综合作业率达85%,马铃薯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今年计划检修农机5500台、配套机具7300台,投入技术人员180人次。”四子王旗农牧业机械推广中心主任吴立华表示,目前已申请农机购置补贴省补资金,全力保障春耕“开门稳”。
作为“中国薯都”核心区,商都县的春耕备耕更显科技底色。在巨弘马铃薯产业园,全自动分选线与智能加工设备协同作业,支撑“育繁推一体化”产业矩阵。
“2025年,商都县计划种植马铃薯超20万亩,全部采用脱毒种薯,打造种薯繁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三园联动’格局。”商都县农牧局副局长张继国说。
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已深度融入田间管理。商都县重点建设5万亩粮油单产提升示范区,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无人机统防统治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单产较周边提高5%以上。
走进兴和县智慧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36座装配式日光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大棚内,智能温控系统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数据,水肥一体化设备正在为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精准输送养分,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间苗、整枝作业。
在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农民已开始紧锣密鼓地等备春耕。为确保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该旗农牧和科技局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将先进的农业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在该旗农牧和科技局举办的科学备春耕培训班上,农技人员围绕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来自全旗的农民代表、种植大户和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农技人员还深入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家中,对春耕备耕情况进行调研,并对今年的种植给出合理性建议。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万亩现代果蔬育苗基地,大棚全面实现智能化升级,集成全自动智能温控系统、水肥一体精准灌溉等系统,构建起了完整的智慧农业硬件体系,真正实现“人在家中坐,农情掌中握”的智慧化生产场景,既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又显著提升了作物品质与产出效率。
“你听这蝉叫得多欢实,有了全自动智能温控系统,大棚里天天都是春天,四季都能种植果蔬,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看数据。”2月28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万亩现代果蔬育苗基地里种植户卢燕开心地说。
今年,卢燕承包的2个大棚种植柿子,预计第一茬收益将在12万元左右,现在她也能熟练操作智慧农业管理平台。“现在大棚的温度控制在30多度,湿度68%左右,我们在家检测到气温过高,软件里一键就能调控,眼下这些种苗已经进入坐果期,3月中旬就能上市售卖。”卢燕告诉记者。
“依托物联网监测管理系统,种植户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实时完成温度调节、精准灌溉、智能施药等农业作业。系统搭载的24小时环境监测模块,可动态追踪有关作物生长环境的各项关键指标,并通过数据预警功能保障作物生长。”乌拉特后旗现代果蔬育苗基地负责人张中介绍。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在智慧农业领域积极探索,通过党政引领、企业带动,推动全旗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型。这一过程中,当地农民逐渐向“新农人”转变,实现了身份与技能的双提升,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户经济收益的显著增长,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广袤田野上,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劳作的景象,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正徐徐展开,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智能化农业机具纷纷投入使用,新品种和新农技也大放异彩。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当农业科技和装备扎根在田间地头时,这片土地上正在生长的,不仅是更饱满的果实,更是乡村振兴的崭新希望。
(本报综合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