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机构近年来不断加大信贷资金供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点、堵点和痛点,多举措化解小微企业融资的隐性壁垒,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
信贷资金直达企业
小微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毛细血管”,对于吸纳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微企业自身规模比较小,在资金需求上往往呈现短、小、频、急的特征,再加上银企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短时间内缓解资金短缺问题。这些严重影响了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如何让分布广、数量多的小微企业充分获得金融甘霖,激发小微企业市场活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无疑为破解“融资难”提供了新路径。在相关部门、银行机构的密切配合下,信贷资金快速向小微企业倾斜。截至目前,各地累计走访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超过5000万户,授信超过10万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银行业在加快引导信贷资金助力基层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多部门协调和搭建融资桥梁,减少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小微企业获得了更多触达银行的机会,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
从各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看,尤为重要的一环是压减信贷投放的中间环节,促进信贷资金直达小微企业。
此外,还要细化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举措,消除阻碍小微企业融资的隐性壁垒。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提高信用融资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帮助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此外,还要进一步摸排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让低成本信贷资金更快、更准地浇灌小微企业。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一般而言,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多数是民营小微企业,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较突出。科技型企业与传统小微企业区别较大,加上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传统信贷模式难以充分满足其经营发展需求。
为了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质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鼓励银行机构在防控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努力提升科技型企业“首贷率”。
专家认为,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是提升信贷投放的重要途径。银行加快创新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赋能小微企业,有利于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
业内人士建议,银行应优化科技金融业务的管理制度,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尽职免责、不良容忍等管理要求,建立激励相容机制,鼓励员工积极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同时,银行应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加强授信管理和贷款资金用途监控,做实业务合规性审查,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和合规使用。
优化续贷防范风险
小微企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在融资过程中,往往一次借贷并不能充分缓解资金周转难题。多数情况下,贷款到期后还有续贷需求,此时银行信贷资金的注入对小微企业扭转经营困局尤为重要。
为引导金融机构做好小微企业续贷工作,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引导银行提升信贷投放积极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做好续贷工作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风险状况和偿付能力等因素,优化贷款服务模式,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丰富还款结息方式,扩大信贷资金覆盖面。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后,金融监管部门加快聚焦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下大力气破解小微企业续贷难点。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保持对民营企业稳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的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作用,落实好无还本续贷政策,切实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满意度。截至目前,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余额近7万亿元。
此外,做好续贷工作要加强风险管理,防止个别小微企业利用续贷隐瞒真实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或者短贷长用、改变贷款用途。专家建议,银行应建立严格、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对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行科学审核,建立科学的债务评估模型,采取适当的担保措施,等等,从而降低续贷风险。通过这些措施,银行可以更好地评估小微企业,根据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风险状况和偿付能力等因素,合理设置贷款期限,丰富还款结息方式。(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