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5个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
在清明时节,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家家户户的案板上,一场跨越千年的“春燕集会”正悄然上演。
清明时节捏“寒燕儿”是当地古老的习俗,也是面食文化交融的密码。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地区的“寒燕儿”最早就是用面粉为主料,用手和简单的工具捏出各种造型的面制品,然后上笼蒸熟,常用来送人和人生仪礼专用。托克托县地区面塑制品主要有面人、枣山山、寒燕儿、面锁等。目前托克托面塑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由于托克托县地理位置独特,早在清朝时期是塞北闻名的“水旱码头”,这里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康雍乾时期,土地放垦,这成为口外汉族村落形成的主要原因。到乾嘉之际,土默川纵横900余里,田陌相望,农商两业日臻繁盛。大批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农民、商人、小手工业者纷纷来到这里种田、经商及传授手工技艺。随之,晋陕地区的捏面人手工技艺也被带到托克托县地区,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托克托县面塑技艺。
到目前为止,经过大约300年的传承,托克托县地区面塑制品主要以节日面塑、人生仪礼面塑等形态流传。节日面塑主要有枣山山和寒燕儿,人生仪礼面塑主要有面鱼、面锁、寿桃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托克托县面塑得到了不断创新和发展,主要是在原有传统面塑的基础上增加了花馍。为了让花馍在材料上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制作者将南瓜、菠菜、紫薯等颜色鲜亮的水果蔬菜煮一下打成糊,用传统老引子发酵出来后,再用果蔬糊汁、白糖、牛奶、鸡蛋和适量碱面和面,制作出来的花馍不仅好看,而且营养丰富。
暮色中的托克托县,晚风拂动家家户户檐下的寒燕串,叮咚作响如马铃轻摇。这些从历史深处飞来的“精灵”,衔着春日的希望,在夜空下划出新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