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内蒙古,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样的誓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对于内蒙古来说,这是时代命题,更是责任担当;这是行动纲领,更是奋进号角!
自治区党委庄严承诺:守住民生底线,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
4年后的今天,“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豪迈征程已然开启。这期间,内蒙古交出的民生答卷,成为不忘初心的生动实践,成为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成为2500万草原儿女日益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阳光洒满大草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内蒙古正在全力奔跑,逐梦前行!
脱贫之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 ——习近平
这个春节,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七分子村南社农民刘文其一直思谋着新一年的打算。
刚刚获得了“全旗脱贫攻坚奋进奖”,刘文其信心十足。“在种植、养殖之外,我还想尝试做个农民经纪人,今年我要靠自己的奋斗,力争纯挣10万元!”
刘文其并非个例,2017年内蒙古实现减贫20万人,1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减少深度贫困人口6.64万人。从2013年至2017年,内蒙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57万减少到37.8万,累计减少119.2万,贫困发生率由14.7%下降到2.6%以下。
数字背后,是着眼大局的思考、斩钉截铁的决心和精准发力的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绕不过的“坎儿”。
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心掷地有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责任。
一系列的举措随即出台,决心立即转化为行动: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体制机制,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要求;
全力打好落实脱贫攻坚“组合拳”,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步入自主发展轨道;
建立并且实行“五级书记抓扶贫、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全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全区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和社会保障项目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为脱贫攻坚战加油助威、推波助澜: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2017年补奖区人均政策性补贴收入增加850元,480万农牧民拿到了沉甸甸的实惠;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2017年全区新增幼儿园173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6%;
积极推进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区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全面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模式。
……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役,更是一次对执政能力、执政理念的大考。在这场规模浩大的战役中,内蒙古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谋划在先,成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39位省级领导“一对一”联系贫困旗县,409名盟市级领导、1852名县处级干部联系贫困苏木乡镇和贫困嘎查村,7239个驻村工作队、近4万名驻村干部奋战在攻坚一线。
2013至2017年,全区四级财政扶贫资金共投入291亿元,金融扶贫资金投入459.4亿元,社会资金投入144.1亿元,各项投入累计达到1185亿元。年均约237亿元的投入,为攻坚之战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补给。
截至2017年底,内蒙古还有37.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没有脱贫。越往后越是深度贫困,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
内蒙古初心不改,决心不变:聚焦深度贫困,提高脱贫质量,2018年计划减贫20万人,9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面对历史性的考题,面对人民的深切期盼,内蒙古信念坚定、一往无前,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安居之役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这是居住在棚户区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棚户区改造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阿尔山,在伊尔施镇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他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