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大雁,依恋着白云。美丽的飞翔,温暖地追寻。多情的草原,依恋着阳光。蔚蓝的故乡,吉祥的家园。啊啊嗨……无边的草海根脉相连,辽阔大地山川绵延。各族儿女携手同心,守望相助幸福永远。”一首深情的《守望相助》,唱出了内蒙古各族儿女手拉手、心连心,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心声。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如浩荡东风吹拂万里草原,让内蒙古各族人民深受鼓舞。牢记总书记嘱托,2500多万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建设新时代的“模范自治区”不懈努力。
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如一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居民夏民山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几家人组成了一个回族、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6个民族、三世同堂的“大家庭”,他们的每一次聚会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精致的回族绣花帽、华丽的蒙古袍、庄重的鄂温克袍、艳丽的达斡尔绣花坎肩等各具特色,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扒肉、回族的油香和馓子、达斡尔族的柳蒿芽汤、鄂温克族的奶干、满族的沙琪玛等香气扑鼻。在这个有着45口人的“大家庭”里,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全区平均每8个家庭中就有一个是多民族混合家庭。做好民族工作,不仅关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而且关系自治区工作全局。
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完善配套法规,加强普及宣传,强化监督检查,在贯彻国家统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2013年以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共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50件,批准和批准修改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72件,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蒙古语言文字是自治区的通用语言文字,是行使自治权的重要工具。为提高蒙汉两种文字的并用率、准确率和规范率,从2014年到2016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社会市面蒙汉文并用专项治理工作,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的标牌等成为城市街头一道独特的景观。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2014—2020)》,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实施项目73个。投资1.96亿元的“蒙古语言文字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今年新学期又开始了,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蒙古语、汉语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响起。
校长包永梅介绍:“我们学校共有24个教学班,学生90%以上都是蒙古族。蒙古语授课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加试汉语,实行双语教学。为了让蒙古语授课的学生学好汉语,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教他们学习汉语拼音,让他们能够借助拼音阅读汉语书籍,为下一步学好汉语课打下基础。我们学校还经常组织蒙古语授课的学生去其它学校体验汉语教学氛围,开展交流互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扎根学生心田。”
自治区不断加大双语教育力度,90%以上的民族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蒙汉双语教学。自治区还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每年从录用、招聘计划总数中拿出15%的职位(岗位),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毕业生。
做好民族工作,少数民族干部是重要桥梁和纽带。多年来,自治区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优秀干部。目前,全区少数民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占比均明显高于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在参与、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倾情谱写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牢记总书记嘱托,不忘初心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春节刚过,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西地村党支部副书记丁守荣就为村里合作社的事儿忙碌起来。合作社投资近千万元的恒温库正在安装设备,面粉加工厂也正在办理审批手续。
西地村是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过去因为路难行、村容差,曾一度被村民戏称为“烂西地”。近年来,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民委的支持下,西地村通过发展种植业和旅游业,一举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不仅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丁守荣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拧成一股绳,共同奔小康。这几年,村里种植蔬菜的村民越来越多了。我们建恒温库,就是想把大家卖不出去的蔬菜集中储存起来,搞反季节销售,增加村民的收入。”丁守荣说。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瞄准牧业旗县、边境旗市、“三少民族”自治旗、民族乡和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地区这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自治区在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为这些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今年春节,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杜克塔尔村村民孟玲桃格外开心。年前,她抓住大家购买年货的商机,通过微信接单、快递发货,把自家种的黑木耳卖到全国各地,一下子卖了3万多元。2017年,她种植了7万棒黑木耳,乡政府不仅帮助她设计了专门的商标,还为她协调贷款5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
孟玲桃说:“黑木耳菌株厂房已经建起来了,设备也买了。今年我准备自己生产黑木耳菌株,带着乡亲们一起种植高质量的黑木耳,一起增收致富。”
包头市神弓民族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巴彦尔吉呼龙春节刚过就回到公司所在地达茂旗百灵庙镇,开始招聘新的生产人员。从一开始租赁厂房生产到购买自己的厂房和设备,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自治区旅游业发展迅猛,带来了巨大商机。除制作蒙古族传统家具外,今年我们又增加了制作蒙古包的业务。我要抓住机遇好好干。”巴彦尔吉呼龙信心十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全面落实国家针对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差别化支持政策,认真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自治区行动有力。目前,20个边境旗市全部纳入国家扶持范围,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由192个增加到231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生产生活“五通十有”的目标基本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内蒙古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9.8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安排3.9亿元,共实施4900多个项目,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凝聚了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之心。
“孩子们都上学了,老人们有社保了,出行道路畅通了,家里有自来水了,在家里就能和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视频交流了,通过网络能把草原特产推向世界了……”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珠日和嘎查牧民斯钦巴图,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说出了党的好政策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
牢记总书记嘱托,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内蒙古时强调,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
牢记总书记嘱托,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内蒙古各族人民用自己的生动实践谱写着一曲曲民族团结的盛世欢歌。
针对社区蒙、汉、回、满等各民族群众杂居的实际,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办事处清泉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武荷香推行“少数民族群众为构建和谐社区服务、社区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双向服务”模式。社区成立了6个特色党支部,让少数民族党员发挥作用。设立少数民族专线,建立少数民族联系网,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社区各族居民相处得就像一家人。
在蒙古族人口占96%的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东苏嘎查,孙久仁被嘎查群众亲切地称为汉族荣誉村民。作为兴安盟科技成果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他多年来协调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为嘎查修路、打井、盖育苗暖棚,手把手地教大家先进种植技术,主动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大家都把他当作自家人。
各民族大团结是内蒙古的光荣传统,是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基石。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活动,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深深扎根各族人民心中,使“模范自治区”的荣誉永放光彩。
2017年6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盟兴安盟召开,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充分展示。近年来,自治区不断健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政策指导体系和标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走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牧区、军营、宗教场所等地,人人知晓创建、人人参与创建在全区蔚然成风。
2017年9月,在全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345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350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隆重表彰。这些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立足本职岗位,带头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造了突出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大爱,传递着民族团结正能量。
牢记总书记嘱托,心手相连守好共有精神家园
今年2月5日,“‘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鄂尔多斯非遗博览会暨第二届“年的记忆”年俗文化节在康巴什区开幕,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
传统手工艺展示、非遗展演、蒙古族歌舞表演、非遗技艺体验、非遗衍生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展、鄂尔多斯民间文化艺术品交易会,促进了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年俗老照片、老物件展,主题年画展,戏曲专场文艺演出,元宵节猜灯谜,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引导全社会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丰富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自治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一步筑牢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2017年11月17日,通辽职业学院学生周艳梅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从9岁开始照顾瘫痪的养母,后来养父患脑血栓丧失劳动能力,坚强的女孩毅然挑起全家重担,14年如一日守候养父母无怨无悔。她孝老爱亲的行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她也因此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自治区文化艺术体育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让各族群众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服务。2017年,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信息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等惠民工程加快实施,边境地区和贫困旗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公益电影放映、广播村村响、草原书屋实现行政村(嘎查)全覆盖。
每年的9月6日被确定为自治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自治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引来广泛关注。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增加到43个,为传承特色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内蒙古成功举办,成为一次各民族大团结的盛会、展示各民族风采的盛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促进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今天的内蒙古,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各族人民共守美好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已经成为自觉行动。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铸就辉煌!全区各族人民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文/《内蒙古日报》记者 马少林 苏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