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特别报道  第一书记郭彭飞:挖“穷根” 治“穷病”书写脱贫攻坚“时代答卷” 2020首届内蒙古绿色食材与放心餐饮产销对接会 助力上下游供应链健康发展 乌海“定制式”扶贫按需开方拔穷根 联防联控、差异化管控、“一厂一策” 新版内蒙古重污染天气 应急预案力护蓝天

第3版:特别报道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内蒙古商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 年 06 月 16 日 星期二   03

第一书记郭彭飞:挖“穷根” 治“穷病”书写脱贫攻坚“时代答卷”

作者:

本报记者 张鑫

六月的武大城尧村,绽放着生机与活力。沿着宽敞整洁的道路一路前行,放眼望去,满眼绿色,嬉笑奔跑的孩子与村落民居相映成趣,一幅优美的乡村春景图映入眼帘……

驻村第一书记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关键。2017年初,作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80后”, 郭彭飞怀着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丢下妻子和即将步入小学的女儿,主动向组织请缨到包头市土右旗将军尧镇武大城尧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后,郭彭飞将武大城尧村的脱贫攻坚定位为“绿色发展”“项目建设”“全部脱贫”“志智双扶”和“组织建设”。围绕五个工作定位,通过近四年的工作,直接带动了195户493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他扑下身子,深入贫困第一线,把群众当亲人,用脚步丈量脱贫路,带领村民拔“穷根”治“穷病”,既“输血”又“造血”,用双手托举致富梦,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

绿色发展

串起生态致富链

绿水青山不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郭彭飞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围绕总书记的讲话,确立了绿色发展的定位。打造1000亩枸杞经济林示范基地。一期工程种植200亩。贫困群众通过劳动实现收入15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据测算,枸杞进入盛果期后,每亩纯收入将是原来种植玉米的6倍,这样既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又提高农民收入。

村庄绿化提档升级。在道路两旁和公共区域的闲置土地,种植树木2500株。2020年高标准打造村口小广场。发展庭院经济。带领老百姓在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种植经济林,为160多户群众发放果子、苹果梨、海红子、金杏和红枣等苗木2000株。他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一条生态与富民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将村打造成为两季有花、三季有果,四季有景的“森林乡村”。

生态循环

探索种养脱贫新模式

贫困村能否实现稳定脱贫,关键要看有无建立起成熟的产业体系,更要看贫困户是否广泛参与。近年来,武大城尧村争取落实各类帮扶资金200万元,扶持6家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同时为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0万元。

武大城尧村原有一处杂粮加工厂,生产能力小、市场销售差。驻村后,郭彭飞帮助杂粮加工厂扩大生产能力,并注册煊赫杂粮的商标,现在的杂粮产品销往呼包鄂、巴彦淖尔市等地区。解决了6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工资3万元,带动13户村民从事杂粮生产、运输、收购和销售,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杂粮加工厂的特色引领,提高农民种植小杂粮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多年种植大田的思维,调整了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种植收入。

同时,谋划并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的村集体项目5个。规模化养殖场总投资300万元,利用闲置奶站建成基本机械化的养殖场,2019年10月投入使用,第一批购进肉牛肉驴100头,于2020年6月份出栏,每年可为村集体分红2.4万元,下一步养殖规模可达到400头;秸秆储运站总投资230万元,建设储草棚1100平方米,青贮池1500立方米,150马力拖拉机3台,全自动揉丝打捆机3台,抓草机1台,2019年打草1400吨,2020年预计打草3000吨,每年可为村集体分红4.8万元。渔场项目投资20万元,2019年试养了500只大鹅,在入冬前全部出售。

今年年初投放鱼苗5000斤,年底前将全部销售,每年可为村集体分红1万元。枸杞烘干房和蘑菇种植项目在筹备当中。已实施的项目为村民实现了28万元的劳务收入,受益群众近50人。项目全部建成后,可解决就业岗位20个,为村集体再增加年收入20万元。通过项目谋划建设,吸引了一批外出成功人士返村投资创业,为下一步武大城尧村发展储备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打通村内断头路2.5公里,安装路灯20盏,清理渠道近1万米,维修桥闸6座,安装视频监控11个,村活动场所实现WIFI覆盖,村庄基础设施得到切实改善。

精准发力 脱贫增收结硕果

脱贫致富,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贫困户自身发展的路子,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才能真正地斩断穷根,找准致富突破口,铺设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郭彭飞争取落实资金1000万元,精准落实五个一批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住房、医疗等“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2019年实现全部脱贫。

“摸清底”,抓精准识别。郭彭飞组织村“两委”对全村常住人口开展了8次大规模的排查摸底工作,发现问题、找准穷根,如,贫困户郭飞是妻子因大病致贫没有医疗保障,贫困户王永青是因住房还没有安全保障等等。贫有百样、困有千种,在他与村“两委”深入细致的工作下,做到了精准识别每一个贫困户。

“对好症”,抓精准帮扶。针对43户90名因住房安全未保障的贫困人口,实施住房保障工程;针对12户30名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办理医疗报销的同时,联系市第四医院等专家开展义诊活动;针对4户14名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落实教育扶贫政策;针对6户11名因残致贫的贫困人口,落实低保、五保等社会兜底政策;针对10户17名年老体弱无劳力贫困人口,落实产业帮扶政策;针对有养殖意愿的贫困人口落实母猪、母羊和鸡苗,发展庭院养殖业,提高养殖收入。

“算好账”,抓精准退出。严格按照“一高于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深入每一户详细讲解贫困户退出政策,帮助算好收支账,并适时召开村小组会、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层层听取意见层层审核,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做到精准进、明白出。

志智双扶

提升脱贫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务必下功夫解决好贫困群众精神的贫困、思想的贫困、志气的贫困、动力的贫困,助推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治贫要治愚,脱贫要双扶。驻村工作中,郭彭飞始终坚持把智志双扶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邀请农牧业、种植养殖专家到村为群众宣讲种植养殖技术,提高群众的种植养殖能力;积极组织贫困群众参加就业培训,有王志强等5名贫困户接受了病人陪护、烹饪等的就业培训;重点选树致富带头人和脱贫示范户进行宣传,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弘扬勤劳致富的光荣正气,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裴爱花家庭被评为土右旗“最美家庭示范户”和自治区文明家庭,发放奖金8000元,并在包头春晚和内蒙古电视台《希望的田野上》讲述脱贫故事,以裴爱花为题材编写了话剧《裴爱花脱贫》。通过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做到志智双扶。

驻村开始,郭彭飞利用两个月时间,对全村251户常住户进行了走访调查、征求意见、宣讲政策,既摸清了全村农户的底数,还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认认真真办好”的原则,通过建立“跑腿服务站”为群众办理残疾证、医疗报销等身边小事100多件,百姓称他为“跑腿书记”。

郭彭飞带领党支部一班人,主动做在村党员的工作,积极联系外出党员,带领大家学习政策、重温入党誓词,逐步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先后培养返乡大学生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培育了从事杂粮加工、规模种植、牛羊养殖、药材经营等产业的党员致富带头人7名。

采访中,郭彭飞告诉记者,每当看到因为他的工作,能直接改变老百姓贫困落后的生活面貌,他就体会到精准扶贫工作的伟大,感受到扶贫工作的快乐。在第一书记岗位上,郭彭飞始终以对贫困群众的深切情感,走遍全村挖“穷根”,四处奔走争取项目治“穷病”,践行“决不让武大城尧村的每一个贫困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掉队”的庄严承诺,让党徽永远在老百姓的心中闪闪发光。

记者手记:

心之所向,素履可往。第一书记心中所系是派驻村的发展,心中所愿是老百姓幸福的微笑,为了这些,他们成为一个个奋斗在驻村路上的追梦者。汗水湿透衣背、泥水染黄裤脚、来去风尘仆仆……在基层一线,“ 第一书记”留下了奔波的身影和踏实的足迹,他们喷薄向上的干事激情,正汇聚成派驻村砥砺前行的澎湃动能,给老百姓带来源源不断地惊喜,让我们向他们学习,为他们点赞!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